非遗剪纸光影流转,展现民俗的“极美”新生;采冰号子震天动地,释放力量的“极燃”瞬间;34盏冰灯点亮亚洲同心,传递情感的“极暖”共鸣……当“冰雪白”遇见“中国红”,当千年民俗邂逅现代舞台,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式化身一场别开生面、热气腾腾的“民俗大会”。剪纸、冰灯、采冰、手绢花舞等深植于黑土地的文化符号和民俗元素,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现代演绎和创新表达,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跃上世界舞台,讲述和传递龙江大地的冰雪智慧与人文温度。
手绢花舞是东北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以热情奔放、开朗活泼的舞姿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而手绢花也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亚冬会开幕式上,借助现代舞蹈编排和灯光设计,源自东北大秧歌中的传统手绢花舞实现了时尚化、国际化的演绎。表演时,演员手持双色“冰凌手绢花”,一面为“冰晶蓝”,一面为“中国红”,翻飞间,手绢时而聚为“六瓣雪花”,时而散作“新春窗花”,既保留了吉祥纹样,又创新融入冰雪意象,在蓝与红的交织中展现北国风情,在旋转翻腾间表达东道主迎接八方宾朋的喜悦,将地域文化符号升华为联通世界的艺术语言。
“一镩砸它个冰花飞呀!”随着雄浑的采冰号子响彻会场,采冰汉子踏冰起舞,再现传承千年的松花江采冰盛景。作为哈尔滨的传统民俗,采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人们对脚下土地深沉的眷恋。亚冬会开幕式上,采冰汉子们挥舞冰镩,采出“头冰”,系上红绸,寓意“拔得头筹”“鸿运当头”,这是对新春的期冀,也是对运动健将的祝福。导演团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和裸眼3D技术,将采冰阵列呈现为震撼的视觉奇观,号子声在冰与雪的世界中回荡,展现了民俗的蓬勃生命力。观众也仿佛置身松花江畔,沉浸式感受采冰民俗中蕴含的雄浑力量。
冰灯是东北的民间艺术瑰宝,承载着一代代北方人的童年记忆。点亮冰灯,寄托着人们对新春的祝颂。亚冬会开幕式上,导演团队以冰灯为线索,讲述了孩子们从启梦到追梦、再到圆梦的冰雪梦想之旅。迎宾表演中,34个孩子手提小冰灯,共同点亮舞台中央的大冰灯,既象征着点亮冰雪运动的梦想,也象征着亚洲34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团结与包容。花滑健儿用手中冰灯指引小女孩追梦的方向,演绎着冰雪梦想的薪火相传。最后,小女孩由开幕式现场转场至分会场冰雪大世界,与冠军火炬手一起滑行,在万众瞩目中点燃主火炬塔,照亮梦想之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正剪纸也被巧妙地融入亚冬会开幕式。引导员、舞蹈演员与小女孩服装上点缀的方正剪纸纹样,结合“桦树皮花”的浮雕技艺,通过立体激光雕刻与渐变晕染工艺,将二维平面的剪纸艺术幻化为流动的立体诗篇。随着穿着者的行走舞动,层层叠叠的裙摆宛如花朵盛开,再加上融合“冰雪白”与“中国红”、配比精妙的颜色搭配,完成了千年非遗在当代审美语境下的惊艳转身,向世界展示了“纸上生花”的东方美学。
亚冬会开幕式表演
在哈尔滨,冰雪不仅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洁白的冰雪,在孩子眼中是五彩的乐园、人间的童话,也成为冰雪运动的希望沃土。亚冬会开幕式上,孩子们在冰场上追逐嬉戏,冰上自行车、冰上行龙舟等传统冰雪游戏与现代竞技项目交织,演绎出“民俗即生活”的生动图景。分会场冰雪大世界里的冰滑梯、冰迷宫,同样既是童趣的乐园,也承载着冰雪智慧的活态传承。主分会场联动,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具象化,冰雪游戏跨越地域、跨越时间,成为全民共享的当代民俗。
雪冷血热,守冬望春。2月14日举办的亚冬会闭幕式,也采用文艺演出与仪式相融合的方式,展现了从“期盼”到“相会”、从“重逢”到“告别”的深挚情感,其中亦不乏传统文化和民俗元素的现代表达。例如,丁香花是哈尔滨市的市花,舞台上,代表冬日的“雪人”与象征春天的“冰凌花”在冰城相遇,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因冰雪欢聚,共同构成了如花似雪的唐代纹样“丁香如意纹”,传递着“以体育促团结”的理念。而从开幕式的“守冬”到闭幕式的“望春”,也呼应了“冬去春来,生生不息”的价值理念,成为春节寓意以及“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有效传达。
一年多前的杭州亚运会,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诗意表达,成为国际传播中的经典画面。此次,哈尔滨亚冬会以冰雪为媒,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的有限空间中发挥极限想象,结合在地文化元素和非遗民俗,构建起一座“亚洲超级会客厅”,实现了从哈尔滨—中国—亚洲的层层递进,将哈尔滨的“极寒”升级为艺术的“极美”、体育的“极燃”,以及全亚洲共情的“极暖”,也向世界充分展现了在传承中赓续、在创新中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亚冬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沙晓岚带领主创团队通过近一年的调研与创作,从东北地区的多项民俗中汲取灵感,将民俗这一“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基因”解构为现代艺术符号,通过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传统民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5年2月18日8版,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式总撰稿,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编:保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