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一称谓,自带着无尽的温柔与深情,宛如春日暖阳,时刻温暖着子女的心。而当一位母亲因病住院,她内心深处,除了对自身病情的忧虑,更多的则是对孩子满满的牵挂。



在我们精神科的女病房里,这种牵挂体现得淋漓尽致。住院的母亲们,时刻都在惦记着孩子的生活点滴:孩子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学业是否一帆风顺,心情是否愉悦舒畅。她们还会忧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成为孩子的负担。这份挂念,是母亲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即便身处最艰难的时刻,孩子也永远在她们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那天,和往常一样,早上我组织大家开展活动,播放了熟悉的保健操。大部分患者都积极地跟着动了起来,从大家的行动中,能明显感受到配合度颇高。大家摆动着并不协调的肢体,活动间满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就在这时,我转身发现,后面有个患者正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我缓缓走过去,轻声说道:“小丽(化名),起来动一动吧。”她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没有吭声,又低下了头。我瞧见她眼眶泛红,满脸的无助,泪水似乎马上就要夺眶而出,却又在强忍着。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问道:“怎么啦?要是不介意的话,可以和我说说,或许我能帮上忙呢。”她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小丽说:“我想出院,我想见孩子。我家孩子从来都没离开过我,这次我住院这么久,真不知道孩子爸爸和奶奶能不能管好。”我安慰她:“你就把心放宽吧,孩子爸爸和奶奶两个人照顾孩子,肯定没问题的。”我半开玩笑地说:“以前你照顾孩子的时候,他们肯定也没少帮忙搭把手吧?”小丽笑了笑说:“那倒是真的,他们肯定能把孩子照顾好。”我接着说道:“我也有孩子,所以特别能理解你想孩子的心情。其实小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坚强得多,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离不开孩子。你都治疗半个多月了,你看,最近你的睡眠变好了,情绪也有所改善,吃饭也正常了,这都是好的开始啊。我们一起加油,在这里好好配合治疗,按时服药,争取早日出院。等出院了,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这样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也更有利。”小丽对我的话表示认同。

下午,我和小丽的家属取得联系,让他们送了几张孩子的照片过来。我把照片拿给小丽时,她开心得合不拢嘴,不停地向我道谢。从那天起,小丽积极参与各项治疗,整个人变得开朗了许多,再也没说过放弃治疗的话。早上我来上班,她看见我,主动跟我打招呼:“早上好。”我心里莫名地高兴,连忙回应:“早上好啊,吃饭了没?”就这样,她的心情逐渐好转,性格也愈发开朗,还能和其他患者愉快地聊天交流了 。

叙事护理让我们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倾听、共情和实际帮助,满足患者心理需求,有效改善患者情绪和治疗态度。在精神科护理中,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与关注疾病本身同样重要。

来源: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