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江西铅山县河口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商埠古镇与码头,是赣东北地区一颗璀灿的水上交通明珠,元代曾属浙江行省管辖。


发源于怀玉山南麓的玉山水与武夷山北麓的丰溪水在上饶合成信江,与铅山河汇合于河口。从河口上溯可至县境各乡镇,沿信江而上可达广丰、上饶、玉山诸地。邻省光泽、崇安等县地的山货也可运抵河口,再由河口的水路外销。顺信江而下经鄱阳湖,可通达长江沿岸各大商埠都会。又可通过信江与抚河、昌江、赣江贯通,抵达景德镇、南昌、赣州等地。便捷的水路交通在古代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所以河口在古代是地方的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到了明代嘉万时期,便跻身于江西四大名镇之列,成了江南商品贸易的一个重要市场。人们给四镇及其特产编有这样的顺口溜:“樟树镇的药材、景德镇的瓷器、吴城镇的木材、河口镇的纸。”河口早在明代中期就成了全国重点手工业基地之一,素有“江西名镇数河口,八省通渠连五洲”之称。在历史上有“八省码头”和“商埠之冠”的美誉。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河口沿江大小十几座码头,就是河口镇古时候官船及商船停泊的地方。它们都位于沿江的商铺屋弄间,地面铺设着块块石板与台阶,中间有着深深的车轮印痕,客货等都由此上落(题首)。清乾隆年间,地方学者蒋士铨曾作《河口》诗,有:“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扰扰三更梦,嘻嘻一市狂”。他所描述的正是河口镇当年繁荣鼎盛的闹市景象。其中一个码头边有一块乾隆三十五年的青石“禁碑”,上面刻着“一切货物上下,不得擅自挽夺,客商行李应归挑夫挑送”。反映了古镇繁华的古码头河运盛况,正如同治《铅山县志》“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杨,舟楫夜泊,绕岸灯辉”的记述。

一、河口因铅山场而发展

河口古称“沙湾市”,宋初还是一处人烟稀疏的农村集墟,因铅山场产铜,与转运铜、铅矿,成为国内(铅山、德兴与东乡)重要铜、铅矿产地。铅山场年产近200万斤的铜矿产品,促成了赣东重镇——渭口(也称汭口)镇及沙湾市的引成。至明中期,铅山河水下游永平一带山洪暴发,河水陡涨,迫使河水改道,转由河口东入信江,两水交汇移至现在的凤来墩。导致水运码头的移位,造就了河口镇的兴盛。

史学家翦伯赞指出:“明代中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区域,数江南最为繁华。”当时已经形成五大手工业的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明代万历年间的铅山名人费元禄,对河口镇的经济贸易作过这样的描述:“技艺杂沓,盖其舟车四出,货镪所兴”。

有道是“地灵人杰”,河口历代出过许多能臣名人,他们有“一代名相”费宏、礼部尚书费寀、戏曲艺术家蒋士铨等众多的名士大家。尤其是费宏,他16岁中举,19岁考上了明代成化年丁未科的状元,后入朝为官、拜相,其兄弟、儿子均为进士,同朝为官。还有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在这里终老。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对于当年河口古镇的兴盛都起到推动作用。

河口,之所以能列入江西的“四大名镇”,与它优良的地理位置不无关联,譬如镇对面的九狮山就是一处不可多见的游览胜地。


九狮山,俗称龙门。传说从这里可以直达东海龙宫,因此,它又被古人称作“龙门第一关”,镌刻在峭壁上的“龙门第一关”五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辨。

在九狮山诸多景观中影响最大的数天乳寺,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它左临信江,右傍石池,而池上方数十丈高的石壁间,尚存清代康熙帝所题的“天乳寺”三个大字,宰相费宏当年就选择了此地为“修身进学”之处。而被乾隆帝誉为“江南两名士”之一的礼部尚书彭元瑞,对“天乳寺”更是喜爱有加,他把“天乳寺”当作了后半生的隐居之所。


站在九狮山上俯瞰河口镇,会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弧形境地,充满想象的人就当它是关公遗留下来的“青龙雁月刀”。老人们说,这里能吸取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性。九狮山后有一蜂窝岩,葬有一些权势人物。相传葬此福地,后世“上可蜂(封)王,下为塘(唐)王”,能得“日受千人拜,夜享万盏灯”的神贵。难怪河口镇是如此的气宇不凡了。

二、商业鼎盛时期的河口镇

明代嘉靖以后,国门洞开,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兴起,河口是最早接受商品经济发展的江南区域之一,成为与苏、杭、松江等地并重,与南洋、日本等地保持紧密商业联系的国内重要商品市镇。由于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河口镇逐步发展成为茶叶、土纸、铜矿冶炼、青瓷烧制等商品集散地。圩集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从一堡到三堡长约5华里的街市。明万历年间,这里驻有巡检司,清代设过同知衙门,群众称曰“二府堂”。到了乾隆年间河口已成为“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维扬”。店坊林立,商贾如云,闽、赣、川、广、湖、徽、苏、浙等处的百货集散中心。尤以茶、纸著称,集武夷山南北,闽赣两省的茶叶,在此加工成“河红”;使连史、毛边等纸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当时人口达10万,号称“八省码头”,“三河(指信江河、铅山河、陈坊河)重镇”。河口作为历史上销售纸、茶、铜、瓷等产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作为赣、闽、浙、粤、皖、湘、鄂、苏等地的商业集散地,它在我国古代城镇经济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人们将河口与当时的九省通衢的汉口相提并论,并衍生了“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这一生动的评价。


三、河口的九弄十三街

河口镇旧有“九弄十三街”之称。“九”和“十三”,谓街弄之多,实际超出此数。有严家弄、戴家弄、金家弄、油篓弄、五福弄、旧弄、新弄、石狗弄、小桥弄,还有周家弄、郭家弄、石家弄、十字弄、桃花弄、挑水弄等。街有一堡街、二堡街、三堡街、郑家街、火爆街、旗杆街、棋盘街、工字街、一字街、半边街、永庆街、天星街、新街等。其他街、弄还有:五云第、巴公里、典当边、花园背、官山沿、金塘沿、油麻滩、三角地、方家楼、石牌弯、黄公里等,举不胜举。


十字弄


五福弄

当地人习惯把这些或直或曲的石板小巷称作弄堂,我们曾在古镇的弄堂里穿梭、踯躅过,感到明、清时的建筑旧居在眼前是那么亲切,小桥流水,小巷深弄印记着古镇曾经的繁华。无论是弄堂石板缝隙间的青苔,还是斑驳在灰墙上的涂鸦,这些看似相似的弄堂,它们的最深层次中却有着天壤之别。真所谓“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这些弄堂经历过的历史,就是古镇的生命之所在。当你踩踏在弄堂四周攀满青苔的石板上,看一眼岁月残留在弄堂两侧灰墙上的遗痕,扣一扣那斑驳木门上的铜环,才会明白古镇的弄堂是独特的。


河口镇弄堂的名称花样百出,极富民间色彩。一般分为宅弄、水弄和连街弄三类。宅弄是依附在宅院或民居内的次建筑,因此又被称为内宅弄或陪弄;“水弄”顾名思义应该与水有关,因此它是前通街后通河的;连街弄一般是指两条平行的街道连通的弄堂。

然而,河口的弄堂名称虽然很多,却始终定格在家庭姓氏、商贸记事、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祈求吉祥的意愿,以及弄堂本身的建筑构造特色的范围内。如古镇的油篓弄与戴家弄就是因为当时居住着一家买油的店家和一户戴姓的大户家族而得名;严家弄在镇东北,因清初严姓大户始居,因名;石狗弄是因这条弄口有一大户姓门前竖有一条石狗雕象而著称;而挑水弄则是因为豆芽巷内多做豆芽生意需要雇很多人挑水发豆芽而被称;桃花弄在镇西,清乾隆时期住一户陶姓人家,生有10个清秀的女儿,使河口镇有钱有势的少年公子,都想攀上这门亲事。几年后女儿全都嫁了出去,陶员外只好在家里栽种花果,香飘古镇,后来这条老弄就被人称桃花弄。乾隆帝下江南游河口时还专程来桃花弄观赏,将陶宅改为了“桃花园”。

河口古街全长虽然只有5华里,但是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条街上的纸号、茶行、书局和银楼等店铺,曾经达到2000余家。即便现在,也仍有300多家此类商铺的遗迹存在。它能将人包容于舟车店肆的喧腾氛围中,又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小桥流水人家的优雅情致。

明代中期,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除南京、北京等大都市之外,江南各地也开始日渐活跃繁华起来。而河口镇的临河古街,正是当时重要的商品集散之地,与苏、杭各地,乃至南洋、日本保持着紧密的商业联系。此地众多的古建筑遗存,就是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凭证。从明初开始,河口的市镇规划布局,已逐渐演变成为——“街巷制”。

四、河口的“街巷制”

所谓“街巷制”,就是一改以往居民区与商业区严格区分的“里坊制”,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城市布局。河口临河古街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江南商业城镇商业街及店肆的特色,也可以说明宋代以后街巷制城市中,专业商店演变为按行业相对集中,沿街建店,这就是街巷制。街巷划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娱乐区、饮食区等,从而形成了闹市。

在河口镇这条古街上曾经有过许多行、栈、堂等商号,如纸号有“祝荣记”、“傅元丰”;茶行有“江老宝”;布店有“陈隆兴”;药店“森昌德”、“金利合”、“吉生祥”、“吉临堂”;银楼“永馨祥”、“老同升”;酒楼“长安世”、“醒世居”;南货“同丰”、“老大房”、“中和升”;银行“裕民”、“建设”、“交通”、“福建”;以及“全官快船局”;“世界书局”等等。如今,有的铺面老字号的印记,依稀能辨。再看河口的商业营业情况,以茶叶贸易为例,光绪三十二年的一份知县的奏章中称:“从前河口镇开设茶庄四十八家,可售价四、五十万元”。又如纸业,清光绪三十四年的一份史料载:鸦片战争以前,每年“可售银四、五十万两”。

五、“金利合”药铺的影响

河口涌现过一批经营有方,且实力不俗的老商号,如“金利合”药铺,它从创办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了。


金利合药铺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近代风格。这是由一位来自江西丰城的药材商人何柱成,与河口本地森昌德药号的掌柜卢清照,经过细致周密的商议后,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们联手创办金利合药铺。然而,何柱成与卢清照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座药铺的合作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河口人。

金利合药铺创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一家批发兼零售的药号,拥有流动资金24万两。共有房屋8栋,1600m2,其中河口 6栋,杨村和弋阳县城各1栋。经营中成药品种1200多个,自制中成药1400多个。批发兼零售,进货渠道通达全国十几个省,销售网点遍布赣东北及福建、浙江、湖南与江西各地。以品种多、信誉好、服务周全而突出同行。

清同治八年(1869年)丰城人何柱成在堂叔何奠尊带领下,来到河口森昌德药号学徒。因何柱成为人忠厚,学艺认真,深得老板卢清照的器重。3年学徒期满,卢老板让其独立门户,鼓励何柱成开号经营,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于是何柱成17岁就开始了药材经营的生涯。同治十一年(1872年)何柱成就在河口大河沿肖公庙租了几间房屋收购地产药材,并在卢老板及二位胞叔(南昌黄庆仁栈和樟树德春药行)的帮助下,购销逐渐兴旺。3年之后,业务销售初具规模,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此时卢老板提出要与何柱成合股新建“金利合”大药房。经过磋商,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河口闹市区购置了砖石结构的大药楼,生意越做越红火。卢、何两家遂于光绪十一年又在河口一堡增设一家“吉庆合”分店。金利合就成为了远近闻名大药号。

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就这样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金利合”也从那一刻起,把它的金字招牌和响亮名号,深深镌刻进了河口镇的历史与人们的心坎里。

从“金利合”大堂古朴锃亮的招牌上,人们可以想见先人们辛勤创业时的经历,这也是河口古镇众多商号、店铺的一个缩影。

六、造纸业与连史纸

河口镇以造纸业闻名天下。早在宋元时期,河口的手工造纸技术就已经相当发达了,所生产的纸以“妍妙生辉”而著称。到明代中叶,河口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造纸业基地,有“铅山唯纸利天下”的说法。当时河口纸市1年的销售额就达到50万两白银,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连史纸产生于明代嘉靖至崇祯年间,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它是一种以竹类为原料,经过精细的手工加工而成的一种优质土纸。据传最初是由福建一位姓连的造纸工所生产,因他排行第四,故名。

到清代,由于图书事业的大发展,大量古籍书刊的印刷,已成规模,如鹅湖书院的刻书、藏书,蒋士铨的书房渔古堂刻书;潘彬如书馆刻书;铅山费氏家刻藏书等等。因有数10家刻书印刷厂家,大大促进了铅山连史纸的生产,所以当地人有大半以种竹造纸为生。


河口以铅山河与信江河的便捷水路促进了纸市贸易的勃兴。顺信江上下不仅可达省境各地,也可使邻省光泽、崇安等地的山货通过河口运销省内外。河口码头水面广阔,“舟楫夜泊,市景晨吹,绕岸灯辉。”顺信江经鄱阳湖,可通达长江沿岸各大商埠城镇,经销国内,还可远销海外。纸张集散活动繁荣了河口地区的市场经济,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如制纸便应有竹,种竹便可成林,有林还可种茶,有茶可以制瓷(茶盏)。与纸并驾跻身于河口市场的还有名望很高的“河红”、“绿茶”,以及推动了茶具等瓷器的制烧业。

河口镇一座座古朴的建筑,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件件古老的往事,让人们感受到了河口古镇悠悠岁月里的沧桑与光芒。这正是河口镇古码头独特的文明魅力之所在。

作者:王立斌、吕珺

来源:《中国港口》2015年第10期

选稿:贺雨婷

编辑:尧诗婷

校对:汪鸿琴

审订:宋宇航

责编:刘 言

(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