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津南区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在政务服务、法治保障、政策创新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打造出营商环境优化的“津南样本”。一系列举措背后,是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深刻转变,以及“人人都是招商大使,处处彰显营商环境”的广泛共识。新春伊始,我们期待更多“看得见的手”精准发力,以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更呼唤“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让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迸发创造力,将营商环境的“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海河南岸,兴业热土。在这里,一场关于“放管服”的改革正悄然发生——没有喧嚣的口号,却有企业主们的点赞:“从前怕检查,如今盼服务;过去‘跑断腿’,现在‘一次办’。”津南区以“信”破题,不仅解决了传统监管的“刚性困局”,更让企业感受到了有温度的监管和有力度的服务,进而描绘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图景。
监管的尺度,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治理温度。监管的智慧何在?津南区用“刚柔并济”的做法给出了答案。
周五清晨,走进位于双港镇的锦堂菜市场,耳畔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身边往来穿梭的人群让人轻易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王树玉在这里经营着一家蔬果店,因为货物新鲜、信誉好,店铺颇受顾客青睐,生意很红火。
长久以来,个别商户缺斤短两始终是农贸市场监管的难点。“过去,查秤像一场‘突击战’,我们这些守信商户生意也被打扰;后来,像我们这样信用好的商户被抽查的次数减少了,可以踏踏实实做生意。”王树玉说。这样的转变,得益于津南区实施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商户计量首次失准诫勉教育,二次失准黄牌公示,三次失准直接清退,既守护了百姓的“菜篮子”,更倒逼商户打造诚信“金字招牌”。
“信用不是枷锁,而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津南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津南区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已经覆盖粮食、建筑、纳税等30余个重点领域。监管单位依据企业信用评价结果,科学设定抽查比例与频次,对信用等级高的市场主体秉持包容审慎态度,做到“少打扰、不干扰”;针对信用等级低的市场主体进行约谈,加大日常监管频次,督促其进行全面整改。信用杠杆为市场装上了“智能导航”,让监管既有“金刚怒目”又不失“菩萨心肠”。
随着信用从沉睡档案变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很多失信企业渴望“浪子回头”的机会。作为信用修复工作的“排头兵”,津南区发改委精准聚焦经营主体需求,进一步改进办理流程、创新修复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助力企业重塑信用。
区发改委一方面组织召开信用修复培训会,邀请专家对行政处罚信息、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的修复流程进行讲解,提升企业信用意识,营造“知信、守信、用信”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创新“函书同达”机制,行政执法部门将行政处罚决定书与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提示函同时送达企业,第一时间告知企业信用修复的重要性及办理流程,帮助企业更好维护自身信用。在此基础上,他们及时为企业出具信用修复办理材料,同步删除市场监管部门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的行政处罚信息,并提醒最短公示期满的企业及时开展信用修复,不断提升工作质效。
“因为一时疏忽而失信,本来以为企业要‘凉凉’,多亏津南区发改委及时完成信用修复,企业经营才峰回路转。”某企业负责人完成信用修复后感慨,“今后一定引以为戒,增强守信意识。”据了解,自“信用修复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展以来,通过线上指导、线下帮办代办的服务体系,津南区发改委已累计帮助13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营商环境优化的深层密码,同样藏在政企关系的重构中。坐落于天津高端精密仪器产业园内的天津剑儒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工、贸、科、培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正处于增资扩产关键时期,但却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津南区发改委靠前服务,联合属地部门和银行机构,指导企业申报创业担保贷款,成功帮助企业获得贷款资金400万元,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更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管”到“放”,从“放”到“服”,津南区用“绣花功夫”绘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工笔画”。当审批窗口的长队化作云端数据的流光,当信用档案的分数变成融资贷款的底气,津南以“信”破题的实践,不仅破解了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难题,更培育出“诚风前行”的区域营商文化。这片土地上,信用正从“软约束”蜕变为“硬实力”,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来源:融媒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