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为爱减负”2024年石家庄第二届集体婚礼现场。图/石家庄市文明办
纵览新闻首席评论员 任凯
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方面,意见指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加大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点名高价彩礼,到今年,已经是7年6次点名高价彩礼了,《意见》一出,立即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从2021年起,高价彩礼更是被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点名。
高额彩礼一直是社会上的高热话题,近年来频频进入公众和政府视野。不少地方也都出台了地方性条例,推出“限高令”“鼓励举报高额彩礼”等办法,也有地方搞婚俗改革试验,打出政策“组合拳”,降低老百姓在婚事上的彩礼负担。这些局部的试点、改革确能产生一定成效,但在更大范围内,“高价彩礼”仍是一个民生难题,令许多家庭叫苦不迭。
彩礼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种婚俗礼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当下的问题是高额彩礼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在线上,天价彩礼人人喊打,从未赢过;在线下,天价彩礼屡创新高,从未输过。各地推进治理高价彩礼的政策、倡议,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数地区仍是积弊难除。
梳理有关高额彩礼的报道,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从地域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彩礼高于东部地区,农村高于城市,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彩礼数额越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以笔者家乡鲁西北地区为例,就是天价彩礼高发区、典型区。在笔者老家流行关于彩礼金额的说法叫“万紫千红一片绿”,“紫、红、绿”对应的是不同面额人民币的颜色。“万紫”就是1万张5元人民币,“千红”是1千张百元人民币,“一片绿”指一大片50元人民币。对于大多数以务农或打工为生的农村家庭来说,这笔钱是他们不可承受之重。
高额彩礼愈演愈烈,已经不再是“家务事”的范畴。高价彩礼加重农民负担,容易造成因婚致贫或因婚返贫,衍生出家庭矛盾和代际矛盾,影响家庭和谐。天价彩礼的存在,严重扭曲婚恋观,毒害青年群体正常的价值观,带歪社会风气。此外,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盯上高价彩礼,婚托婚骗在各地流窜作案,侵害群众财产安全,扰乱社会安定。
高额彩礼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社会深层次原因。比如,农村婚恋市场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障力度偏弱等,这些因素决定了,治理天价彩礼不可能一蹴可就。结合各地实践来看,遏制高额彩礼不能单打独斗、急于求成,单靠行政命令很难让彩礼降下来,“一刀切”整治方式也收效甚微。从中央一号文件2019年首次点名“天价彩礼”,到2021年至2025年连续5年关注“天价彩礼”,都释放了一个信号,国家层面将重拳打击这一陋俗,并观照治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希望天价彩礼之风能够被遏制住,让农民一个都不掉队地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