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这样一篇帖子,让广大网友认识到了自己和有钱人家的差距。

博主分享:妈妈给了自己五十万的预算买车,博主精打细算,连车带牌花了四十万出头。

没想到妈妈非但不表扬,还劈头盖脸骂了一顿,说博主这辈子注定没出息。

在妈妈看来,博主应该做至少六十五万不含牌的买车预算,然后再来说服她加钱,这叫“合理利用规则、反复试探底线、达成利益最大化”。

网友们纷纷评论:“博主至少敢花四十万,要是给我我只会买个十万的,剩下美美存进银行吃利息。”

“这就是有眼界的人和没眼界的人之间的差距了。”



著名的社会学家姜以琳曾经花了7年时间里研究北京精英家庭共28名学生;

她对这些学生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和访谈,著成《学神·走向全球竞争的中国年青精英》。

这28名学生都来自顶尖家庭,父母不是企业高管就是名牌大学的教授,其收入水平比我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收入的水平还要高出十倍。

《学神》一书破除了被“欧美精英”占据的高端家庭刻板印象,将东亚精英青年的画像推送至世界面前;

回答了一个可以称得上是被所有家长关注的问题:精英家庭的年轻人,是如何实现阶层复制的?

一、阶层复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阶层复制的概念。

其是指个体往往会受到所处家庭教育和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延续父母的贫富地位。

这一规则几乎是通用的、也是固化的。而唯一能够打破它向上走的渠道,只有教育这一条通天路。

1964年的英国,阶级固化严重,一部名为《人生七年》的纪录片;

将视角聚焦于14个分别来自三个不同阶层的7岁小孩,跟踪记录着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

横跨55年的时间,从黑白纪录片到彩色高清影像,2019年,几近古稀之年的几位老人,重新在纪录片中分享了他们的人生。



上流阶层的几个小孩从小就习惯阅读《泰晤士报》和《观察家报》,用以了解国际局势和经济行情。

他们的生活极其自律,未来的规划也是无比明晰——先读贵族私立中学,然后去剑桥、牛津。

他们站在家族资源的肩膀上,毫无疑问这些梦想可以轻松得偿所愿,拥有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名声和权力。

工人阶级的几个孩子,因为自身成绩或家庭经济条件等种种原因,她们没能上得了大学;

大多数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甚至有一个女孩面临着失业危机,另一个甚至还要靠家人接济度日。

而处于社会底层,在福利院长大的几个孩子,甚至都不知道大学是什么。长大之后,也毫无疑问地做了建筑工人或工厂工人。

这批孩子之中,只唯有一个例外——农民出身,打破了阶层复制的尼克。



他从小只对物理和化学感兴趣,成绩极其优异的他一路逆袭;

考入了顶尖学府牛津大学并一直攻读到了博士学位,最后到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了物理学教授。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定律。

只有教育、唯有教育,才可以为自己提升阶级,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中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积极心理资本

那么,在精英家庭中,除了高级教育资源,还有什么实现阶级复制的的策略呢?

有人认为:精英家庭会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从小就锻炼他们做决定的魄力。

也有人认为:精英家庭为孩子设定了极高的目标和成就,让他们为了这些目标不断努力。

更有人说:精英家庭为孩子带来了大批的社会资源人脉网络,孩子能够通过这些社交行为获取资源和能力。

而我认为,父母真正能够帮助孩子顺利走过一生,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也能卷土重来的资源支持,就是积极心理资本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积极心理资本是指个人积极的可以长期发展变化的心理资源或状态,由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四个维度构成。

为什么我们总是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因为底子薄的家庭,根本没办法承受哪怕一丝一毫的打击,任何一个微小的需要花钱的地方都可能意味着未来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节衣缩食。

因此,他们才会将钱看的无比重要,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将钱看得无比重要。

而真正的顶端家庭,只会在意孩子能不能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下次再遇见这种事能不能完美应对?

如果一旦遇到比这次严重的事件,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及格?

三、打破贫穷思维

作家蔡磊垒曾说:“贫穷真正的内涵,是父母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

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大多数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当你想要一件超出消费水平的物品时,父母们总是一个反应:“什么东西这么贵?咱们家是那种家庭吗?”

“你就知道乱花钱,爸爸妈妈在外边挣的都是血汗钱,你就一点都不知道心疼,只会胡乱浪费……”

而正当你以为想要的东西注定得不到后,父母们又会因为心疼孩子,忍痛买下,再进行一番教育:

“给你买了你可要珍惜啊,天天在家一分钱不赚,你不知道钱来得不容易。”

“这么大了还不懂事,在学习上不知道用心,在这种歪门邪道倒是上心得很!”



非常经典的“中式愧疚教育”,会让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地变为讨好型人格,心理韧性较差且自我认同感很低。

这也并不是说要家长们对孩子有求必应,也不是说要培养孩子多花钱。

而是面对有可能逾越的阶层,我们能够培养孩子的,就是其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管理,让孩子具有更宽阔的眼界。

能给的尽量给,不能给的说清楚原因,而不是把贫穷和花钱的理由一股脑压在孩子身上。

作为普通人,阶层复制的天梯或许难以攀登,笼罩在迷雾中的现实同样令人沉重。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运气和实力坐上金字塔的顶端,仔细想想,就像《你好,李焕英》中的母亲李焕英对女儿说的话:

“我的孩子,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足够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也是脆弱幼嫩的小苗。何不用爱和守护浇灌它的成长?

未来的道路或许艰难又漫长,可谁说平凡的日子就没有温暖的光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