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有网友发帖:“在浙江金华地铁站站台的‘流动书吧’取了一本杂志,车上翻阅了一会儿,下车后在站台顺手还掉,体验感太好了。”这里放置了文学类、教育类、文史类、时政类等八大类书籍。实际上,不仅在金华,杭州地铁里也设置了地铁书房,不仅免费借阅,还全市通还。为了提倡全民阅读,杭州市文旅局与杭州市地铁集团早在2019年就合作打造了“地铁书房·悦享馆”,在地铁站设置了“智能借还书柜”,乘客在乘车间隙就可以进行碎片式阅读。
在不少城市里,地铁已经成为市民重要的出行方式。一项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杭州市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为34分钟,这意味着每人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碎片化时间。这些时间大多数人都会刷手机。与之相比,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纸质阅读,显然能够接受更有品质的精神滋养。
“流动书吧”也好,“地铁书房”也罢,说到底都是地铁方面尊重和回应乘客们的额外需求,真正做到了“想乘客所想,急乘客所急,应乘客所需”。对于地铁方面来说,将乘客安全便捷地送达目的地,是它们最主要的角色义务;然而,提升旅客乘坐地铁的体验同样不容小觑。“地铁书房”成全了部分乘客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利益诉求,让公共服务以一种更加细致、柔软、温暖的方式呈现出来,做到了对乘客们“温柔相待”。
不少市民之所以不愿意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就是因为觉得借书还书耗时费力;“地铁书房”的图书随借随还、全市通还,显然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切实做到了便民利民。在乘车间隙享受精神食粮,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地铁书房”可圈可点。
“地铁书房”要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更需要多一些细心、耐心,需要多一些“绣花功夫”。一方面,“地铁书房”所放置的图书要考虑市民的喜爱和偏好,通俗易懂、适合碎片化阅读,要少一些晦涩的大部头读物;另一方面,“地铁书房”的书籍也要做好维护和更新,多放一些大家爱看的经典和新书。毕竟,“地铁书房”的书籍要做到物尽其用,而不是单纯沦为摆设。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今天,阅读也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地铁、商场、银行等公共空间都能成为一个个图书馆;读者在哪里,就把服务阵地拓展到哪里。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地铁不能成为边缘地带。
书籍是精神世界的入口,阅读让精神世界闪光。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纸质阅读依然有其存在价值;“地铁书房”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启发人们只有精准地把握读者需求、只有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书香社会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阅读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数字化时代和飞驰的列车,和纸质阅读并不矛盾,“地铁书房”依然有存在价值。哪怕置身在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大的现代社会,阅读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内心的安定从容,实现自我与外界的和解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