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湖南湘潭湘乡市栗山镇荆泉村,青山苍翠,绿水盈盈。村民易湘平忙着打理后花园,她要赶在踏青游旺季到来前整理好前庭后院。近三年,湘乡市栗山镇荆泉村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村民利益深度绑定发展乡村旅游,累计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拉动消费上千万元,户均增收达1.6万元。而这一切,竟源于村里一条“不起眼”的村规民约。

荆泉村山高路远,是湘乡一个交通闭塞、产业匮乏且沉寂的古村落。个别村民素质也和其他地方有一定差距,偶有外地车辆经过压死家禽,村民非得“宰一刀”不可。

2016年,一辆过路车碾死村民家母鸡,车主被“鸡生蛋、蛋生鸡”的索赔逻辑困住,无奈支付800元;次年,土狗被压事件再掀风波。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谁还敢进村一步?村里还怎么发展?村民还怎么增收?”2017年,时任村主任王群强党员大会上连发三问,大家无言以对。

痛定思痛。荆泉村出台村规民约,将“游客无意伤害家禽不予索赔,民宅地坪停车一律免费”等条款写入村规,为发展乡村旅游扫清障碍。

村规落地,环境重塑,产业跟进。2021年,王群强当选为荆泉村党总支书记后,流转整村土地近千亩,并于第二年与湘潭市湘莲协会达成湘莲种植协议。

如今一到夏天,荆紫峰下千亩荷塘摇曳生姿,日均游客超千人。村民们还就地取材,用荆泉河石砌花池、废旧轮胎造花坛、竹篱笆围菜园,打造“一步一景”庭院微景观。

除了注重生态与产业发展,荆泉村还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村内的荆紫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山上至今保留有“湘军古道”,打造了“荆泉飞瀑”,修复了崔家洞老屋建设了“金泉书屋”,成为作家采风的文化地标。

同时,荆泉村还设立“星空帐篷”营地、开发“荆紫峰穿越”等项目,建设农家乐8家,打造民宿12家,与湘乡餐饮协会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带动文旅消费,形成了“荷花经济”产业链。村上的脱贫户鄂菊英,每年可在湘莲基地除草、采莲子;村民罗俊奎,参与管理湘莲基地和采莲子,都有1万多元收入。

每到节假日,游客漫步荆泉村“湘军古道”的青石板路,听“荆泉飞瀑”轰鸣,品农家饭菜,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这条以村规为绳、牵动古村复兴的“荷花之路”,正带领着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星海。

“村规民约不是枷锁,而是发展的‘契约’,更是乡村振兴的‘隐形推手’。”湘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向红表示,当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乡村振兴便有了内生动力。(王希台 钟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