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你家阳台那棵木棉又长高了。"



我拿着手机视频,看着姐姐家那棵从防盗网钻出来的木棉树。

树枝的影子映在玻璃上,让我想起以前在黑板上写字的日子。

我当了三十五年语文老师,退休后从没想过会住进浦东的高层电梯房。

女儿在国外定居后,姐姐总说:"现在家里有智能设备,门口装了跌倒警报器。"

她总能把关心说得像工作报告——我在老宿舍摔过一跤的事,成了她嘴里的"安全隐患"。

刚搬来时,我发现姐姐家的药箱比我的书柜还整齐。

降压药分早中晚装在小盒里,冰箱贴着《健康饮食表》,连空气炸锅都设了"老人模式"。

外甥女朵朵悄悄告诉我,小姨来之前,我妈专门去学了家庭健康管理课。

每天早上六点,手环准时震动。姐姐穿着运动服,把血压仪推到我面前:"今天社区医院有体检,我约了专家。"

她总能把关心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看着窗外那截树枝,想起以前这时候该去菜场挑新鲜荠菜了。

矛盾是从儿子婚事开始的。

那天儿子带女朋友回家,亲家开口就要60万彩礼,还要全款婚房。

我试探着问:"现在年轻人不都流行先同居试试?"儿子红着脸说:"爸,这都什么年代了!"我偷偷给儿子转了个"试婚攻略"的链接。

三天后儿子突然回家,手里攥着录音笔:"爸,幸好听了您的。"

原来那姑娘住进酒店就变了脸,半夜跟闺蜜视频说:"等彩礼到手就离婚分财产,这傻子家底厚着呢。"

我摸着老花镜听录音,想起姐姐每天盯着我的血压数据,突然觉得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试婚"。

最难受的是第二天跳舞时收到女儿消息:"妈,大姨说您偷吃花生?"女儿发来的监控截图里,姐姐正对着智能冰箱的记录皱眉。

我突然明白,那个会给我带糖的姐姐,现在只关心健康数据了。

搬走那天下小雨,木棉花粘在防盗网上。

姐姐追到单元门口:"这套血压仪您带着..."我拍拍她的手,就像当年她送我去上大学。

现在回到老宿舍,阳台上晒着新买的荠菜,锅里炖着女儿寄的羊排。

手环换成了老怀表,血压反而稳了——原来自在比数据更养人。

上周姐姐来看我,盯着桌上的二锅头没说话,最后夹走了我腌的糖蒜。

晚上批改作业时,手机跳出她的消息:"木棉开花了,来住几天?"我拍下窗外的月亮。

有些关系就像试婚,保持点距离才能看清真心,你们说是不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