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中这段对“尽善尽美”的记载,让人们对韶乐之美向往了几千年。
2025年2月23日,春寒料峭的二月,记者走进淄博有邻书院,淄博金石研究者王业英一曲演奏,让千年韶乐重新奏响在古齐大地,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之旅就此徐徐展开……
王业英吹奏齐韶埙
故宫“陶罐”印证孔子闻韶佳话
公元前517年,孔子在齐国大夫高昭子家中欣赏齐《韶》乐的演奏,留下“尽美矣,又尽善矣”的千古赞叹。孔子闻韶之所,如今是临淄区韶院村。韶院村目前仍存“孔子闻韶处”石碑,见证着“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话。
临淄区韶院村孔子闻韶处(资料图片)
“金石收藏里面有个重要的板块,就是齐国的陶文和瓦当。”时光转至2017年,淄博有邻书院负责人王业英在翻阅《古玺印图典》时,偶然发现一枚刻有“令乍佋(韶)埙”的齐国陶文古印。这枚印章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佋”即“韶”,指向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齐韶乐,而“佋(韶)埙”正是所有演奏韶乐的乐器中,至今唯一有实物和文字记载的乐器。
据记载,齐韶埙于清末在青州(今淄博临淄)出土,现存于故宫博物院。这只看似其貌不扬的“陶罐”形文物,却和孔子入齐闻韶的典故直接关联,清末金石学家陈介祺盛赞其为“青州近出古陶豆、登、礼、量四千余种之冠”,成为四千件文物中“第一珍品”。随后,张之洞、王懿荣、吴大澂、俞樾、叶昌炽等名人纷纷题跋歌咏,成为中国当时“最红”出土文物。
若非王业英30年坚持金石研究,这枚齐国陶文印章可能永远只是古籍中的一个符号。
“这只深藏故宫的‘陶罐’,不能只当做文物来展示,应该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新奏响。”王业英感慨,自己在金石典籍记载中的这一发现,让齐韶埙从历史迷雾中浮现,点燃了他复原古埙的热情。
淄川东山里红土复原“东方天籁”
复原齐韶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王业英先是练习吹埙,然后学习制埙,走遍南京、西安、合肥等地,向当地制埙匠人求教,不断碰壁,还曾遭遇冷落。
“古籍记载埙‘大如雁卵,六孔’,但制作细节却湮没不见。”王业英翻遍古籍,在郭璞《尔雅注》中发现一段记载:“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越喜欢越研究,越研究疑惑越多。王业英发现很多中国制作埙的地方,不但音孔数量不同、材料不同,而且古埙的吹口,除了齐韶埙,都是平口的。
转机出现在王业英读到《中国古埙文化八千年钩沉》之后。此书作者沈阳音乐学院陈秉义教授时任音乐教育系主任,是中国音乐史领域著名专家。王业英辗转联系到这位古埙研究权威。
“令乍佋(韶)埙”印鉴
第一次拜访陈秉义教授,王业英就得到其大力支持,并在他的指导下,找到了复原齐韶埙的方向。
“从上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开始复制和使用古埙,这些埙都是平口的。”王业英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制埙的手艺人,受到日本尺八(唐宋年间流传到日本)的影响,出现了吹孔单面斜切口的制作工艺。
“实际上,故宫所藏齐韶埙,就出现了两面斜切口(即‘V口’)。这种吹孔最大优点,就是声音柔美,容易上高音。”王业英在北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中看到,上面所载的礼乐埙,吹孔设计与齐韶埙一脉相承。
立秋之音、萧瑟、高古、苍凉、幽远……为了呈现文献中描述的古埙音色,王业英试验过黄河泥、博山陶泥等各种泥料,终于在淄川东山里发现一种红土——也就是过去平常人家用的“烧土”,这种材料烧制出来的埙,最为接近想象中“齐韶埙”。
淄川东山里红土经高温烧制后,音色柔美,高音清越,“齐韶埙”渐渐成型,完美再现了古籍中“大地之音”的描述。
2023年底,首只复原版齐韶埙诞生,吹孔传承自故宫博物院所藏齐韶埙,单腔八孔音、九孔音与现代音乐结合,千年音色穿越重生。
王业英向记者介绍齐韶埙的相关记载
千年乐器走进现代生活
“这不是简单的乐器复原,而是一场齐文化的寻根之旅。”齐文化研究院学者在听了王业英的演奏之后,不禁感慨。他们同时与王业英开展了学术交流,并就齐埙的普及和推广进行了探讨。
“埙音能疗愈心灵,释放情绪,解除人心的烦闷。”王业英表示,埙被誉为大地之音、地籁之音、立秋之音,是一件特别适合悦己的乐器,尤其适合在山谷、河边、树林中吹奏,抚慰人心,别有一番况味。
王业英说,《诗经·小雅·何人斯》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之句,形容兄弟二人合奏,其中,篪是一种竹制的吹奏乐器。埙与篪合奏时,声音和谐悦耳,后来被用来比喻兄弟和睦、关系融洽。
王业英复原的部分齐韶埙
王业英举起红土烧制的齐韶埙,现场演奏了一段红楼梦插曲《枉凝眉》。曲调响起,婉转幽扬,让人情绪安稳。
“非常高兴看到了你作的埙,应该说做的非常好,还需多做。”早在2023年8月,陈秉义教授在滨州举办讲座时,第一次见到实物之后,就对王业英的齐韶埙大加赞赏,并予以期待。他认为,复原的齐韶埙不仅还原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古埙的特色,而且继承拓宽了古埙的音域。
“齐韶埙吹孔设计对后世边棱乐器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唐宋时期流传到日本的尺八。”王业英说,齐韶埙承载了齐文化对中国传统乐器的贡献。
“现在,复原的齐韶埙以八孔、九孔为主,可以完美表现出现代音乐的魅力。未来,我希望齐韶埙登上舞台,通过演奏的形式,让大家体会齐国乐器之美,感受孔子所说的‘三月不知肉味’。”王业英希望齐韶埙申报非遗项目,并实现与现代音乐跨界融合。
“齐韶埙作为齐文化重要遗存,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王业英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齐韶埙这一古老的乐器融入现代生活,重新焕发魅力与生机。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记者感言:
齐文化的守望与新时代的回响
从故宫文物到齐国故地,一枚古印鉴牵出孔子听过的天籁,一只“陶罐”诉说沉睡的礼乐文明。在王业英的不懈努力下,齐韶埙终得“重生”,让历史照进现实。
这是齐文化的守望,也是新时代的回响。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星空中,齐韶埙的复原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古老的乐器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埙音再起,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尽善尽美”的礼乐之魂,更是齐地两千多年来追寻美好声音的当代回响。
淄博历史悠久、文脉深厚,有着许多像王业英一样的人,他们痴迷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在齐文化发源地用当地红土复原齐韶埙,是淄博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更传递出这里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