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五位皇贵妃中,有两位虽无所出但是最终被封为皇贵妃的后妃:

一位是慧贤皇贵妃高佳氏,高佳氏出身镶黄旗包衣,因出身包衣的缘故一开始是乾隆潜邸时的“使女”(侍妾);但是其父高斌却得到了雍正帝的器重,位至河道总督。父亲在朝中得力,自然对女儿的地位也是有直接影响的,雍正十二年,雍正帝下旨将使女高氏超拔为侧福晋。



在大清,使女想要被晋封为侧福晋,需要在子嗣上立功,而此时的高氏并无所出。

乾隆登基后,乾隆不仅将高氏直接册封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成为后宫第二位的存在,而且还为其母族抬旗——抬入满洲镶黄旗。自此高氏,便为高佳氏。

而高佳氏之所以能此殊荣,无外乎两个原因:

得乾隆盛宠

其父高斌,不仅得雍正帝器重,更得乾隆的器重,乾隆登基后位至大学士。

在贵妃的位置上10年的时间,高佳氏病重时乾隆将其晋封为皇贵妃;然而高佳氏仅被封为皇贵妃两日便去世了,乾隆将其追封为慧贤皇贵妃,准许其附葬皇陵。

而另一位,便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庆恭皇贵妃陆氏。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之所以得封皇贵妃除了乾隆的宠爱外,其实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其母族的缘故。若非其父高斌在朝中得力,即便是乾隆再宠爱高佳氏,高佳氏不会被超拔为侧福晋,也不会在被直接册封为贵妃。可想而知,后妃母族的地位对其影响有多大。

然而陆氏,是民间汉女出身,家中并无人在朝为官。也就是说陆氏得封皇贵妃,并非因为母族的缘故,而且陆氏一生无所出,但为何在生前被封贵妃,死后追封皇贵妃呢?

陆氏是民籍汉女出身,乾隆初年时入宫。

其实陆氏并非乾隆第一位民籍汉女出身的后妃,在陆氏之前,乾隆身边已经有两位民籍汉女出身的后妃:一位是纯惠皇贵妃苏佳氏,一位是婉贵妃陈氏。

苏佳氏与陈氏,在雍正五年孝贤皇后与乾隆大婚前后便入府了,是乾隆潜邸时的旧人。



纯惠皇贵妃,之所以会被封为皇贵妃,除了其得宠外,还因为其为乾隆生下了两位皇子一位公主

至于婉贵妃陈氏,之所以得封贵妃,是因为其长寿的缘故,婉贵妃病逝时已经92岁高龄,其实在乾隆一朝时陈氏在嫔位上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一是因为不得宠、无所出,二是因为出身的缘故

而陆氏,跟纯惠皇贵妃、婉贵妃晋封位份的缘由都不相同。

陆氏比乾隆小13岁,是在雍正二年时(1724年)出生的;

至于其入宫的时间暂且不确定,若是按照八旗选选秀女的年纪,陆氏应当是在乾隆二年到乾隆六年之间入宫的;像纯惠皇贵妃,便是在15岁时入宫侍奉在乾隆身边。

陆氏入宫的时间不确定,至于其是否入宫为官女子,何时得到乾隆的宠幸也便不得而知了。

但可以确定的是,陆氏在乾隆十三年之前已经入宫了。



因为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之前,陆氏被封为了陆常在

这一年,陆氏其实已经25岁。

25岁才被封为常在,陆氏似乎跟宠妃确实不沾边。

被封为常在三四个月后,陆氏被晋封为陆贵人

同陆氏一同晋封的,还有巴林氏(出身蒙古镶黄旗)。

巴林氏先是被封为那常在,后同陆氏一起晋封为那贵人。

陆氏同巴林氏第二次晋封位份,是在乾隆的发妻孝贤皇后病逝的次月。

孝贤皇后病逝后,便开始由皇贵妃那拉氏(娴妃)统领六宫;

乾隆十五年八月,那拉氏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此时的后宫中,位份比较高的除了皇后外,便是:

纯贵妃苏佳氏

嘉贵妃金佳氏

愉妃珂里叶特氏

舒妃叶赫那拉氏

令妃魏佳氏

婉嫔陈氏

在那拉氏被封为皇后的次年,也就是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二,陆氏被诏封为庆嫔;同陆氏一同被晋封为嫔的,还有巴林氏,被晋封为颖嫔。



二人都是在无所出的情况下,被晋封为嫔。

其实在乾隆的后宫中,有很多后妃都是在无所出的情况下便晋封为嫔或者妃。

比如乾隆最宠爱的令妃,便是在乾隆十三年诏封为令妃,而令妃是在乾隆二十一年才为乾隆生下第一个孩子。

再比如金佳氏,乾隆二年被晋封为嘉嫔,而金佳氏是在乾隆四年生下皇四子永珹;

再比如叶赫那拉氏,乾隆十三年被封为舒妃,乾隆十六年生下皇十子。

能够在无所出的情况下被晋封为嫔,陆氏即便是不算是盛宠的后妃,最起码在乾隆的心目当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而且陆氏的封号也确实意义很好,“庆”在满语中的意思是“有福气的”,同乾隆的生母熹妃中的“熹”字,以及“崇庆皇太后”中的“庆”意义是一样的。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乾隆的生母崇庆皇太后是整个大清唯一一位“福禄寿”皆全的皇太后。



而陆氏的一生,确实也如自己的封号一样,颇有福气。

虽然没有生下亲子,却抚养了一位皇帝。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跟随一起的后妃除了纯贵妃苏氏、令妃魏佳氏等妃嫔外,还有庆嫔陆氏。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南巡乾隆并未带着继后纳喇氏。

大概便是从这时候开始,继后开始失宠,而魏佳氏在后宫的实际地位接连提高。而且从乾隆二十一年开始,到乾隆三十一年,魏佳氏先后怀孕了7次,除了一次小产外,另外六次生下了两位公主四位皇子。

可想而知乾隆对魏佳氏的宠爱程度,而魏佳氏便是在这个时间段,彻底巩固了自己在后宫的地位。反超舒妃、愉妃等,在乾隆三十年继后纳喇氏断发后,成为后宫第一位的存在(在此期间纯惠皇贵妃苏佳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均病逝)。

而陆氏,或许便是在乾隆二十二年左右,同魏佳氏的关系越来越和睦。

在魏佳氏接连晋封位份的过程中,陆氏在后宫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反超了愉妃与舒妃,而且在乾隆外出巡幸时,总能见到陆氏的身影。



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陆氏被晋封为庆妃;

尔庆嫔陆氏。夙著柔嘉。素娴礼则。早膺象服。小心祇事夫慈宫。久侍璇闱。...册封尔为庆妃。

而也是在这一年,巴林氏被晋封为颖妃,魏佳氏被晋封为令贵妃。

乾隆二十五年,魏佳氏生下皇十五子永琰,这是魏佳氏所生的第二位皇子;乾隆将其交给了一直无所出的陆氏抚养,这便是陆氏得乾隆皇帝、魏佳氏信任的结果。

或许连陆氏都没想到,自己亲手抚养长大的皇子,会是大清的下一位皇帝。

不管如何,有一位皇子可以依靠,对于陆氏而言总归是有利大于弊。

而陆氏也因为抚养十五阿哥,而同魏佳氏的关系越来越牢不可破。



乾隆二十七年时,乾隆皇帝再次南巡,陆氏仍旧跟随一起陪伴左右,除此之外令贵妃魏佳氏也跟随一起,至于继后纳喇氏、颖妃、舒妃则都没有跟随一起。

乾隆二十八年,永琰出痘,在永琰出痘的一个月时间内,总管太监向皇后那拉氏、令贵妃魏佳氏、庆妃陆氏三位禀报十五阿哥的情况。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再次南巡,毋庸置疑,陆氏与魏佳氏仍旧跟随一起。

而此次乾隆南巡,继后那拉氏也跟随一起。

或许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此次南巡的路上,“后宫之主”会换了人

在乾隆统一行人到杭州地界的时候,继后那拉氏“封魔断发”,乾隆十分生气下旨和硕额驸福隆安将皇后先行送回宫中。虽然那拉氏没有被废后,但乾隆却将其所有的册宝都收回。



而在继后那拉氏断发后,乾隆便让令贵妃魏佳氏统摄六宫,并且在五月魏佳氏晋封为皇贵妃。

便是从这一年开始,乾隆的后宫中位份比较高的后妃有:

令皇贵妃魏佳氏

愉妃珂里叶特氏

舒妃叶赫那拉氏

庆妃陆氏

颖妃巴林氏

豫妃博尔济吉特氏

荣嫔和卓氏

乾隆三十三年,陆氏被晋封为庆贵妃,成为乾隆后宫中仅次于令皇贵妃魏佳氏的存在。



而资历比陆氏还要老的珂里叶特氏、叶赫那拉氏,仍旧为妃位,原本总是跟陆氏一起晋封位份的巴林氏,也没有被晋封为贵妃(巴林氏抚养魏佳氏所生的十七阿哥)。

同陆氏一起晋封的,还有和卓氏,被晋封为容妃。

尔庆妃陆氏。秉姿淑慎。表范温恭。兰掖承欢。奉慈徽而有恪椒庭佐治。体朕志以无违柔。嘉式九御之班已夙勤于表率。令则协四星之位。应晋被夫褒荣。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贵妃

从其晋封庆贵妃的册文中可以看得出,陆氏贤淑温和、谨慎恭敬,乾隆将陆氏晋封为贵妃后,便让其协理六宫。

在无所出的情况下,能够被晋封为贵妃,而且还帮助令皇贵妃一起管理六宫;足以见乾隆对陆氏的宠幸重视程度;对于民籍汉女出身的来说,已经达到了为后妃时的巅峰时期。



被晋封为贵妃三年后,乾隆东巡泰山,令皇贵妃魏佳氏、庆贵妃陆氏、颖妃巴林氏、豫妃博尔济吉特氏、容妃和卓氏、以及乾隆正得盛宠的顺嫔钮祜禄氏跟随一起。

乾隆三十九年七月,陆氏病逝,终年51岁。

其实从陆氏陪伴乾隆东巡的这一年开始,陆氏便身体不适、卧病在床。乾隆为了陆氏的病情不断地寻找良医,但是陆氏的病情却是越来越严重。

在陆氏病重的时候,为了方便时刻探望陆氏,乾隆特地将其安置在了畅春园西侧的花园养病。

然而,最终陆氏还是病逝了。

在陆氏的初次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何期疢疾之缠婴,访试良医,未奏刀圭之效

如此便可见,陆氏的病重让乾隆有多着急、在意。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陆氏在病逝后,乾隆下旨:

纯惠皇贵妃苏佳所生的六阿哥永瑢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所生的八阿哥永璇

继后那拉氏所生的十二阿哥永璂

陆氏的养子十五阿哥永琰

铁帽子王多罗顺承郡王恒昌

和亲王弘昼的孙儿、和谨郡王绵伦

果毅亲王胤礼的嗣孙、果郡王永瑹

令皇贵妃魏佳氏所生的第二女和硕和恪公主

为庆贵妃陆氏穿孝



其实在陆氏去世的前一年,乾隆便已经将十五阿哥永琰秘定为皇储。

这不仅仅是乾隆对令皇贵妃的宠爱与信任,更是对陆氏的认可,毕竟永琰一直都是由陆氏抚养长大。而永琰在乾隆17位皇子中序齿如此靠后,还能被秘定为皇储,便足以看得出陆氏确实很用心地在抚育永琰,在乾隆的心目当中,永琰担得起重任。

陆氏去世仅四个月后,也就是乾隆四十年正月令皇贵妃魏佳氏病重,已经卧床不起。

乾隆为了冲喜,为其抬旗,将其抬入了满洲镶黄旗。在抬旗四日后令皇贵妃病逝。

在失去养母仅4个月后,永琰又失去了生母。

而对于乾隆而言,在失去了庆贵妃后,又失去了令皇贵妃。

接连失去十分在意的后妃,对于乾隆来说打击还是非常大的。

便是从此时开始,一直到嘉庆朝之前,乾隆的后宫中再无皇后、皇贵妃、贵妃,位份最高的便是妃(至于愉妃是去世后诏封为贵妃的)。到了嘉庆朝时,乾隆才将陪伴自己多年的颖妃晋封为颖贵妃、婉嫔晋封为婉妃(嘉庆六年晋封为婉贵妃)。

嘉庆元年,陆氏的养子永琰继位,成为大清第七位皇帝。



嘉庆四年,乾隆皇帝病逝,嘉庆帝正式亲政。

嘉庆从未忘记陆氏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所以在亲政后便将养母追封为庆恭皇贵妃。

惟皇考庆贵妃,......转忆幼冲之日,感念美报,特晋崇封,谨以册宝,追谥曰皇考庆恭皇贵妃

如此,陆氏在去世25年后,有了皇贵妃的封号。

成为乾隆后宫中,第二位民籍汉女出身得封皇贵妃的后妃。

而陆氏也因为得乾隆的宠爱,让其母族入旗——满洲镶黄旗包衣。其实在陆氏还是庆嫔的时候,乾隆便让其母族入旗了:

乾隆二十二年两淮盐政普福曾想要为陆氏的父亲陆士隆捐官,但是江苏布政使安宁(忻贵妃戴佳氏的姐夫)认为此举不妥,便上奏了乾隆。而这年十月,乾隆便下旨让陆氏的家族入旗,在镶黄旗英廉的佐领之下。

不仅如此,乾隆还为了让陆氏的娘家人能够生活无虞:

给陆氏的娘家人每人每年三两钱的粮米

涿州七顷八十五亩地,每年所得264两的租银



崇文门苏州胡衕入官房43间房子

如此妥善的安置,足以看得出乾隆的用心。

作为乾隆民籍汉女出身的后妃,在无所出的情况下,得厚恩家族入旗,得皇帝信任得以抚养十五阿哥,在生前便被封贵妃,去世多年后养子继位,并且被养子追封为皇贵妃。如此便可见,乾隆给陆氏的封号有多恰到好处——“庆”,陆氏确实做了一辈子有福气的妃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