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脆以后都戴头盔乘电梯算了。”

2月18日晚,云南昆明市某小区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电梯惊魂”。



一位59岁的业主为了回家给孩子取跳绳踏入货梯,谁知竟碰上了“吃人的电梯”。

短短半分钟内,电梯如失控的过山车般从17楼疾坠至负2层,未待喘息又猛冲至33楼顶部。



剧烈撞击下,电梯里的人被抛至轿厢顶部后重摔落地,头部受创当场身亡。

监控画面显示,事发时轿厢内剧烈晃动,里面的人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涉事楼栋共有3部电梯,其中肇事的电梯已服役超10年,物业称“今年2月刚维保”。

但扫描电梯二维码却显示电梯最近一次检验为2023年10月,维保记录则显示“暂无”。



事故发生后,有媒体记者联系到小区物业,对方声称电梯每月都有进行维保。

但公开的记录明明显示出了长达数月的“空白期”,不少网友质疑“造假成风”“应付检查”。



而涉事电梯服役超10年,部分网友认为“超龄电梯早该淘汰”“物业为了省钱拖延换新”。

还有评论指出“扫码显示的检验信息形同虚设”、“监管部门抽查流于形式”。



更讽刺的是,事发后物业紧急检修其他电梯,却被业主爆料“此前多次投诉异响均未处理”。

这场悲剧,究竟是偶然故障,还是长期忽视安全酿成的必然?



“悲剧的背后”

实际上类似的电梯事故近年频发,每一次都敲响了安全警钟。

21年7月深圳罗湖某公寓,业主罗先生遭遇电梯2秒内失速冲顶,强大的惯性使其撞碎轿厢照明装置,玻璃碎片导致颈动脉划伤,险些丧命。



该电梯在之前的前三个月维保记录显示“全优”,但实际钢丝绳已出现断丝。

而合肥某小区,一部电梯从1楼飙升到31层撞穿楼板,塌落的混凝土块将乘客埋压。



专业地震救援队动用生命探测仪定位,耗时4小时凿墙才救出电梯里重伤的女子。

这位遭遇不幸的受害人最终因腰椎粉碎性骨折导致终身残疾。



众多悲剧中去年11月贵州兴义市某小区灾难堪称教科书般的警示案例。

事故发生的当晚19点左右,一名7岁男童独自乘坐电梯回家时,轿厢在11楼突然停顿,随后如火箭般直冲28楼顶层。



撞击瞬间,顶楼住户听到“像地震一样的巨响”,相邻小区居民甚至误以为发生了地震。

监控画面显示,男孩在电梯骤停时已察觉异常,多次拍打按键无果后按下紧急呼叫按钮,但随即监控黑屏。



被困黑暗中的孩子依靠电话手表向母亲求救,而电梯断电导致轿厢内一片漆黑,消防员与维保人员耗时半小时才凿穿顶楼墙体将其救出。



经诊断,男孩全身多处骨折,孩子的心理创伤更让他的母亲感到悔恨不已。

“当时以为取瓶饮料只是小事,没想到这都能出意外,以后再也不敢让孩子单独乘梯了。”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涉事电梯的“背景”。

这部服役超10年的国产设备,维保记录显示“每半月例行检查”。



可之前不止有一户业主反映过其运行时“常有颠簸感”。

事故发生后,男孩的家属质问物业“为何刚维保完就出事”,现场工作人员哑口无言。



该事件暴露的不仅是设备老化问题,更折射出现在大多数小区电梯维保流程的形式主义。

虚假的维保记录和频发的电梯事故,让越来越多的楼房住户恐慌不已。



针对这类事故的后续访问中,有超八成受访者都在质疑“电梯维保造假成风”。

网友中还有自称物业从业者匿名爆料,“所谓月度维保,就是贴张检查表了事”。



有相关专家指出,电梯冲顶的危害远超急坠。

因为急坠时安全钳、缓冲器等装置可能启动,但冲顶时上方缺乏保护装置,轿厢高速上升产生的超重惯性会让人头部撞击顶部,随后摔落造成二次伤害。



针对这些电梯事故的争议不仅只是造成事故的原因,更关键的是事故责任究竟该如何划分。

究竟是物业压缩维保预算、制造商偷工减料,还是监管部门流于形式?



有人粗略地算过一笔账,更换一套进口安全钳需要3万,而电梯冲顶致死的赔偿则超过百万。

这样的结论让更多网友感到不解,“这笔经济账,为何总有人算不清呢?”



当然比起赔偿,还是提前预防、危急情况下自救更重要,毕竟生命远比金钱可贵得多。

如何自救?

网上其实不乏遇到电梯事故如何自救的相关科普,但很多时候总有人抱侥幸心理不重视。



倘若不幸遭遇电梯失控,牢记一些动作就能大幅提升生还可能。

在电梯突然急速下坠时,要背贴轿厢壁,屈膝踮脚,双手护头,用肌肉缓冲撞击力。



还有碰到电梯突然失控的情况,一定要先从低到高按下所有楼层键,有望触发制动系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突发意外时一定不要扒门、爬顶、强行跳跃,这些行为均会加剧危险。



一旦困在电梯里,一定要长按警铃或拨打96333,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韦某的悲剧撕开了电梯安全的隐秘角落。



要是所有的维保都沦为“纸上打卡”,所有的检验都变成了“扫码表演”。

每一部“带病运行”的电梯都可能成为下一枚“定时炸弹”。



技术或许无法百分百规避故障,但责任的缺失必然会放大风险。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事发后连夜检修”,更是对每一条生命的敬畏。



从物业的日常维保,到监管的穿透式检查,再到公众的安全意识觉醒。

毕竟,电梯门开合之间,不应该成为生死赌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央视新闻】【上游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