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提起长城我们能想到的标签有很多,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建筑,是通过航天器能从太空中观测到的建筑。

但在日本,长城却被专家学者批判,指其大而无当,意思是看着大实际上却毫无用处。

日本人说长城城墙仅有七八米高,竖起云梯就能翻过去,中国人用精美的故事包装长城是为了面子工程。



确实,爬过长城的就能感受到城墙并不高,有些墙体还修建在了地势本就险峻的地方,有多此一举之嫌,城墙砖瓦也并非坚不可摧,费些功夫也能凿穿。

一瞬间,长城宏伟壮大的形象好像在心中轰然倒塌,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阻挡骑兵,降低战斗力

封建时代的战争和现在大不相同,古代重型作战武器不多,常备的也都是刀剑之类的冷兵器。



敌方要是想一招突破,用战斗能力较强的士兵配上快马,组成骑兵队伍奇袭是最主要的方式。

尤其是在夜里,大多数人睡得昏昏沉沉,是防备心最低的时候。

这时候骑兵夜袭如入无人之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攻下一座城。



这种搭配也与史实相吻合,那时中原地区最主要的敌人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驭马的塞外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长城是用坚固的墙体把敌人阻挡在外,以保护墙内的人民和领土。

但实际上,长城更像是一层滤网,削减企图突破的敌人的战斗力,让墙内守军在作战时更具优势。



试想一下,你要是敌军首领,你带领一帮骑兵精锐想要夜袭守城,面对一道不高但无法跨越的城墙,你有以下几项选择:

1.抛弃战马

带领你身手矫健的战士们爬过七八米高的城墙,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你和你的士兵能顺利进入城内,但没有武器的你们并不能保证顺利攻下城池。

要是不幸被夜巡士兵看到,还在爬墙的你手无缚鸡之力,即便不会阵亡,完好返回的可能性基本上为零。



2.就地凿洞

不考虑声音时间等现实因素,凿墙成功,入侵概率大但成功概率小。

要是夜里没有完成从凿墙—入侵—活擒统治者等一系列步骤,白天巡查士兵看见墙洞后,只要守在墙洞就能将“夜游守城”的你如瓮中捉鳖一般拿下。

3.舍近求远

让本该轻快的骑兵背上厚重的行囊开始绕路,墙有多长就绕多远,抛掉了骑兵的优势不说,还给了守军充足的时间“迎接”你们的到来。



以上三个选项,作为一族首领的你会如何选择呢?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能当上一族之长的你果然不一般,我就知道你会选择第4个选项——不干这事。

是的,前三种选择即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达到成功的可能性都很小,长城只要静静地竖立在那里,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一种威慑。



即便真的有人想要突破也会被长城卸去大部分战斗力,再强的单兵高手,在对方大本营作战,一轮轮人海都能将其消耗殆尽。

传递信息

由于八达岭长城的良好宣传,常常会给人一种错觉,就是中国古代所有长城都是按照八达岭的水准修建。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古时候人力物力并不充分,八达岭这种上下均能通人,能驻守能储军的长城仅有百余公里。

通常,在不是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大多数长城就是用黄土配砖简易搭造而成。

这样的长城内部不能行军,墙体脆弱也很容易被攻破,那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没有电话的时代,这样“脆弱不堪”的长城主要作用就是为了传递信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都略有耳闻,古代传递信息的手段不过数种,经常出现在影视产品的飞鸽传书不仅效率低,准确率也低。

快马加急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来讲时间过长,且人力物力成本昂贵。



想要白天夜晚都能准确的传递信息,火光是最好的选择。

守在烽火台的士兵只需几十秒,就能点燃传递信息的烽火,依靠火光的大小、形状和亮起顺序,接受信息的士兵就能在短时间内得知袭军的数量和行进方向,并迅速的将信息传递给后方军队。

不仅精准高效,还降低了防守的成本。



另外,说句略显残酷的话,在战争中,这种传递信息的士兵要是出现牺牲,由于其任务也并不复杂,后勤部队也能立马培养出替补补缺。

并且,这种土长城修建的速度也快,能迅速建立自己国家的对外防线。

在关键地区修建八达岭之类的“精装修”长城,在次要地区修建土长城,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还能在短时间内部署好国家边境的防线,一举多得。



逐渐消失的土长城

抵抗骚扰、安宁民生

面对重大的军事袭击,长城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常有人疑惑,除开两军开战的时期,长城就是荒废在那里吗?

当然不,在日常生活中,长城也起到了很好的安内作用。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大多数古代战役并不是电视剧中那么恢弘壮大,正式开战的话,除开淝水之战、长平之战,千人参战最为常见,万人参战已经算得上兴师动众了。

在倾巢而出之前,双方也会不断派出散兵进行试探。

这种试探大多极具伪装性,如果没有长城的阻拦,敌方的每一次试探都要兴师动众进行防守,很容易被敌人探知到城内的实力。



同时,这种密集的骚扰会让城内居民惶恐不安,当人长期生活在紧张的情绪中,人心易散。

大家都知道,抛开战力和数量而言,在战争中,气势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人心坚定亦能以少胜多,人心涣散,以多攻少也会惨淡收场。

但只要有长城进行干扰,作为防守的一方既能拥有更长的时间作为观察,在摸清楚敌情的同时,还能保守住防守机密。



城内百姓能安居乐业,驻军能在稳定的环境下休养生息。

对内作用

除了对外的作用,长城也有对内的作用。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国与国之间的边界都仍有争议,尽管现代会树立界碑明确边界划分,但边界争议仍会引起很多国际争端。



现代需要明确边界,古代更需如此。

内部中原地区还好,人流活动大,一点一点从边境侵占的事情难以发生,但越往北人烟越少,在人力宝贵的时代,天天派人巡视也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

而长城的存在就会让这个事情简单很多,墙在界在,长城就是最清晰明了的“界碑”。



边界清晰就能避免很多疆域归属的争议,减少战争的发生。

当国家内部经济不支持对外发展需要封闭时,长城也能起到阻隔的作用,保护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且,在国力强盛之时,由于长城的横断,内部研究的先进技术也会因长城的存在得到很好的保护,不会轻易外流。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地势极为险峻的地方仍然修建了长城的原因。

虽然险峻之地本就易守难攻,但起到了划分边界和阻断往来的作用,也就能理解很好了。

对于近代的意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就开始修建。



在过去,长城是守护一方民生的军事装置,在它之外是黄天飞土,是险恶民生,在它之内是和谐安宁,是兴兴向荣。

尽管中国的军事力量早已强大到无人敢轻易冒犯,但长城的存在对于中国来说依旧极为重要。

历史意义来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城的守护让各民族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也正因为长城的存在,各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文化和习惯得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打好了现在中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基础。

当代价值来说,长城的存在是中华民族将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的底气。



无论是从太空中用遥感卫星即可观测到长城的雄伟壮影,还是被评为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长城的存在就是证明中华民族文化辉煌一张底牌。

经济意义上来说,长城每年不光带动了市区消费,也是中国吸引国外旅团的重点项目。

政治意义上来说,长城的核心遗址位于我国首都,在政治新闻上我们很容易看见国外政要漫步于长城之上的报道。



这样的游览参观并不是单纯地看看古迹,而是过去与现在的呼应。

千年之前中国人可以在没有现代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建立如此庞大的军事设施,千年之后的中国只会更加强大富饶。

长城可以说是每个中国人向往的地方。

在建造之初,它的意义可能仅为守护一方国土,但在历史的发展中,它肩负起了远超建设之初的责任。



时过境迁,中国人早已拥有更为先进的技术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它像是一条巨龙卧眠在这片历经沧桑的大地之上。

但它仍是中国人精神上丰碑,支撑起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

长城不到,意志永存。



所以,回到前文的问题,是否是面子工程是否大而无当,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参考资料:
趣历史《古代战争的规模与人数:真实情况解析》2024/5/30
趣历史《长城的防御功能解析,长城真的能够抵御外敌吗?》2024/2/13
澎湃新闻《探寻长城历史 共绘文化长卷》2025/2/16
中国文明网《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2018/11/1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