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

视频内容是电视剧《温暖的甜蜜的》中的一个片段。

经超饰演的焦岳说他小时候不爱吃洋葱,父母非逼着他吃,还说不吃完不许回家。



他站在楼道里边吃边哭,被别的邻居看到,邻居替他求情,但父母并没有心软,坚持要他吃完才能进屋。

在父母的强势威压下,焦岳应该已经快“喘不过气”来了吧,他内心的痛苦大家可想而知。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也不例外,我们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孩子的成长存在一种规律,父母应该尊重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说的就是,事物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

身而为人在小时候也有着自身的成长规律,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小时候的这种成长规律。



2020年11月13日纪录片《成为你》在美国首播。

这是一部花了2000多天,跟拍100个孩子,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讲述了孩子在5岁之前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

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



3岁左右的孩子,可能对特定事物有兴趣。

当孩子到了4岁,则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纪录片里展示的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

如果父母强势干预孩子的成长轨迹,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反而会让孩子很痛苦。



父母可以适当包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差”

其实,父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并且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开“小差”,可能会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在观看纪录片时,3岁的美国小男孩基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兰喜欢上了一条黄色的裙子。他要穿着这条裙子出门。



“作为一个男孩子,竟然喜欢裙子。会不会有哪里不对呢?”

这或许是很多父母内心的想法。父母担心孩子是不是心理不健康。以至于可能会强势干预孩子的选择。

基兰的妈妈并没有强势干预基兰的选择。相反,她对基兰的选择予以赞赏。



而且在基兰选了一双黄色鞋子后,基兰妈妈还夸赞基兰选的鞋子跟裙子很搭。

基兰在成长过程中的这种“小插曲”,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毕竟在一个3岁的孩子眼里,是没有性别之分的。

不去干预孩子的“小插曲”,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强势干预会让孩子更痛苦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不少父母,喜欢强势干预。

曾经看过李立群老师主演的一部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李立群老师饰演的周万顺对儿子、女儿就特别强势。

强势的父母对于小时候的孩子来说,就是一头老虎,孩子不得不屈服。

饭桌上,周万顺对儿子麦狗说:“从明天开始,到学校门口卖鞋去。”



麦狗当即表示反对:“我不去,那么多同学认识我,怎么好意思去。”

但是,周万顺硬逼着麦狗去。结果,麦狗在学校门口卖鞋遭到同学嘲讽,说他不应该叫麦狗,而是应该叫麦鞋。

被嘲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最终,麦狗实在受不了强势的父亲,收拾行李,离家出走了。

父母之所以喜欢强势干预孩子的成长,背后蕴含着这样一种心理动机:焦虑与风险规避。

父母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得出子女未来生活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时,就会产生焦虑。

同时,父母也会想办法强势干预子女的生活,以便让子女能够规避风险。



父母选择何种方式回应孩子成长很重要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教育家斯蒂芬·柯维曾在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空间。在这段空间里,我们有选择回应的自由。我们的成长与幸福存在于这种选择中。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成长也存在这么一段空间。

孩子会成长成什么样,存在于父母的选择中。



孩子从呱呱坠地那刻起,所发出的声音、所做的举动,都是对父母的一种刺激。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这种刺激时,选择如何回应很重要,这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孩子如何成长。

选择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对孩子成长刺激的一种回应。强势同样也是父母对孩子成长刺激的一种回应。

强势回应很可能会让孩子更痛苦。

因此,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放手让孩子自由翱翔,这是我们为人父母很重要的一堂亲子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