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到某生活博主发文:
“下个月计划开始旅居南欧,继续不被定义的人生。”
点开主页看了一圈,
好好好,去年一直在出国旅行。
但她是怎么做到的?
没有广告植入、没有品牌赞助,
满眼都是「品质生活」四个大字。
后面才发现,
噢,父亲是,
XXX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松了口气,差点又被骗去 Gap Year 了。
是的,
打开软件,人均“旷野博主”
那我们呢?
追求自己的“品质生活”,
是为了达到博主们告诉我们的
“生活基本门槛”,
还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些?
网红同款、限量手作、中古餐具、身心灵课程、人生教练...
这些是品质生活的真相,
还是社交平台为我们制造的幻觉?
以下,
是我们收集来的各种「互联网幻觉」
我曾幻想着,成为家居/生活/职场/Vlog/旅行/留学...博主
但是醒醒朋友,下班要交的 PPT 还没做完呢。
不知道为什么
最近有人提到“生活哲学”这四个字时,
我会隐隐感觉脚趾开始发力。
不是说大家太矫情,但,
一把五位数的椅子、
一张商务舱的跨国机票、
一餐主厨级的怀石料理,
「品质生活」约等于付款记录的话,
我们是不是有点“太做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