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患者常对含“糖”字样的药物心存顾虑,担心其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医护人员也需在药物选择与使用指导上格外谨慎。事实上,部分含“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有限,了解这些药物的特性,有助于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果糖注射液:代谢特性与临床应用

果糖注射液常用于无法使用葡萄糖但又需补充水分或能源的患者补液治疗。从化学结构来看,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其代谢途径主要在肝、肾和小肠中进行。在这些器官中,果糖首先经果糖激酶催化生成1-磷酸果糖,随后在1-磷酸果糖醛羧酶的作用下转化为1,6-二磷酸果糖,进而进入三羧酸循环。

与葡萄糖相比,果糖代谢具有独特之处。其一,它可绕过糖酵解的关键限速酶6-磷酸果糖激酶1,这使得果糖的代谢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该限速步骤的制约。其二,果糖的代谢强度与自身浓度密切相关,在高果糖浓度环境下,其代谢无需胰岛素介导,即可转化为糖原并释放能量,同时还能促进脂肪储存及脂肪氧化。

基于这些代谢特点,果糖注射液具有显著优势。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因其代谢不依赖胰岛素进入细胞内,因此安全使用;对于肝病患者,其稳定的代谢特性也使其成为合适的选择。此外,对于创伤及手术患者,果糖注射液也是较为理想的补液来源。研究表明,无论是健康受试者还是糖尿病患者,静脉给予果糖注射液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均不显著。不过,大量输注果糖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和高尿酸血症。因此,在临床使用时,若以果糖注射液作为溶媒,无需添加胰岛素,但注射速度应严格控制在不超过0.5 g/kg·h以确保用药安全。

甘油果糖注射液:颅内压调节与血糖影响

甘油果糖制剂是由10%甘油、5%果糖和0.9%氯化钠组成的混合液。进入人体后,其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80%通过呼吸道排出,仅8%经肾脏排泄。甘油果糖在降低颅内压方面效果显著,且对人体血糖几乎无影响。对于颅内压增高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甘油果糖不仅能有效降低颅内压,还能在不增加葡萄糖负荷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能量支持。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甘油果糖注射液说明书均提示糖尿病患者慎用。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常合并高尿酸、高甘油三酯等代谢紊乱情况,使用甘油果糖后可能加重这些代谢紊乱症状。但对于血糖控制良好且无代谢紊乱的糖尿病患者,正常使用甘油果糖是可行的,不过仍需避免长期大量输注,以防潜在风险。

蔗糖铁注射液:铁补充与血糖稳定性

蔗糖铁是由非共价结合的蔗糖包围多核心氢氧化铁(Ⅲ)形成的水溶性复合物。静脉注射后,蔗糖铁迅速解离为铁和蔗糖,其中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转运至红系前体细胞等靶细胞,在红细胞成熟过程中,铁被整合至血红蛋白中。

由于血液中缺乏分解蔗糖的酶,75%的蔗糖会在24 h内从尿液中排出,因此不会导致血糖升高。临床研究表明,对于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使用蔗糖铁注射液进行治疗,不仅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而且对血糖水平无不良影响。这为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铁补充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

乳果糖口服溶液:便秘与肝性脑病治疗中的血糖考量

乳果糖是由D-半乳糖和果糖合成的双糖,主要用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改善以及肝性脑病的治疗与预防。在治疗便秘时,通常采用1次/d的给药方式(成人起始剂量为30 ml/d,维持剂量为10~25 ml/d);而在治疗肝性脑病时,则需3次/d给药(起始剂量为30~50 ml,3次/d,维持剂量需根据患者大便情况调整,以达到2~3次/d软便,大便pH值维持在5.0~5.5)。

乳果糖口服后几乎不被吸收,以原型到达结肠,随后被肠道菌分解代谢为有机酸(主要是乳酸和乙酸)。在25~50 g(40~75 ml)剂量范围内,乳果糖可完全代谢,超过该剂量时,部分会以原型排出。虽然乳果糖药物说明书提示含有可吸收的糖,标注糖尿病患者禁用,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该药物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治疗,且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集中在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不适。

这里所谓的“可吸收的糖”,是指乳果糖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少量糖类,包括乳糖、半乳糖、果糖等。以15 ml乳果糖口服溶液(相当于10 g乳果糖)为例,其中含有0.1 g果糖、1.5 g半乳糖、1 g乳糖,合计2.6 g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热量最多分别相当于10.2 kcal/42.4 KJ。在治疗便秘的一般剂量下,乳果糖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响极小。但在使用高剂量治疗肝性脑病时,医护人员需充分考虑其对血糖的潜在影响。

氨基葡萄糖胶囊:骨关节炎治疗与血糖安全性

氨基葡萄糖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关节炎,能够有效缓解和消除骨关节炎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从化学结构上看,氨基葡萄糖是葡萄糖分子中的一个羟基被氨基取代后的衍生物,并非葡萄糖本身。进入人体后,氨基葡萄糖会生成游离的氨基葡萄糖,被细胞利用以生成能保护关节软骨的蛋白聚糖,不会直接引起血糖升高。

研究显示,口服氨基葡萄糖剂量<1500 mg/d,无论是正常人、糖耐量异常者还是糖尿病患者,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这为糖尿病合并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药物选择。

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需全面了解各类含“糖”药物的特性,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药物代谢特点,谨慎选择药物并合理制定用药方案。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药物对血糖的不良影响,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治疗效果。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