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置业有限公司日前公示2025年高校毕业生统招拟录用人员名单引起舆论“萝卜招聘”质疑。入围的16人中,13人均为研究生学历,其中不乏来自东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大学。但有3名本科学历入围者引起舆论高度关注。这三名本科学历同学均来自地方普通大学,其中一所黑龙江公办“学院”是由当地“师专”升级而来,另2所则均为民办大学。
国家能源集团在回应舆论质疑时表示:招聘仅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这三名同学面试表现优异,不存在违规操作。这个回应也可以简单说就是不看学历,不看出身,只看能力,没有错。
这个回答没有毛病,甚至绝对正确。国家相关部门也一直要求在就业招聘中不能搞学历歧视,出身歧视。按这个标准,国家能源集团应该说是优秀生,所以能源集团回应得很绝对:不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相关单位在第二次回应时,特别强调了这个单位是下属的包头置业公司,主要是物业服务、商超等工作。
但这个回应,显然还是无法让公众释怀。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的今天,对就业公平公正的追求也是前所未有。
高考在中国有着特殊而神圣的意义,根本原因就是在精英教育时代,高考一度替代了我们的人才(干部)筛选机制,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实现阶层跃升和流动的机会: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就有体面的工作。
换句话说,老百姓对高考公平的执拗,本质是对与高考关联的社会竞争的公平的坚决维护。这也就是高考纵然有再多问题与不足,但我们无法取消,在高考与录取的改革上,一旦触及公平公正,老百姓就绝不答应的根本原因。
但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1999年大扩招后高等教育迅速进入普及化,高校招生达到1000余万人,考不上大学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2024年高校毕业生高达1179万人,超过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2025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222万人。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
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代,对高考的公平公正的执拗,也平移到了就业上,尤其是对体制内单位就业的公平公正的追求,成为普通老百姓强烈的诉求,尤其是在当下。
但遗憾的是,类似的招聘争议近年层出不穷,尤其是在一些国有的封闭体系里。去年河南监狱管理局公示了拟招聘人员名单,除不少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入围外,2名分别只有18岁、19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围,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和质疑。18岁的韩某毕业于郑州大学计算机系,19岁的王某毕业于民办高校升达学院法学专业。相关部门最后正式发布调查公告,强调招聘过程公正,18岁韩某“出生年月日存疑”,不予录用,但19岁的王某没有问题。同样,某地海关的招聘中,一些地方民办高校毕业生入围,但一些著名大学研究生只是候补也引起舆论关注与质疑。
我们必须尊重相关单位在人才选用上的自主权,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招聘往往都出现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相对封闭垄断的行业领域,比如监狱,能源,烟草;另外一个就是地方单位。反而是在中央单位,省级关键部门的招聘很难出现这种民办高校毕业生称霸的现象。质疑者,被质疑者都应该反思背后的原因。
一方面,的确一些工作不需要那么高高在上的人才,甚至学历越高,越弯不下腰去做,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重视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类似招聘对公平公正的深层次挑战。
人人都是大学生时,等于每一个人都有了基本竞争资格。同时,我们又强调不能搞出身歧视,学历歧视,而面试往往是这类招聘胜出的关键。其中有没有利益交换,交易?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文化,我们恐怕无法完全排除。
在精英教育时代,一个高考把很多不努力的人挡在了外面,想固化阶层是没有机会的。但在1/200分就能上大学的当下,大家都有了参与竞争的机会,而对出身歧视的批判,也的确给了机会与可能。
最有意思的是,舆论一方面批评不能搞出身歧视,学历歧视,当面对这类招聘现象,又普遍出现了出身与学历歧视。
可能公众与舆论的质疑都是错误的,入围的同学都是因为面试优秀,以综合素质胜出,但我们无法完全否定类似招聘背后交易发生的可能,需要研究体制内单位在这类招聘中的监督制约机制,在确保公平的同时,也可以给大家解惑,平息质疑。
在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的背景下,这类问题可能越来越多。如果还是这种原则性解释,并不能达到解除大家疑问的目的,甚至任由这类现象频繁发生,必然损害的是政府的信用,摧毁的是社会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