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高校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亟须通过培育并发展自身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形成社会新质生产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类要素构成。高等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并非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跃升,具有原创性、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培育和加快高等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意味着要塑造更高素质的高等教育劳动者,创造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工具,协同更高效能的劳动对象。
重构高等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更高素质的教师、科研人员与高校管理者是高等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教师与科研人员方面,高校急需一批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的教师。在管理者方面,高校急需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能够对国家改革建设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理解并制定策略,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更高技术含量的硬科技工具和软科技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在硬科技工具方面,高校要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以及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的投入力度。在软科技工具方面,高校要在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变革,组建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团队,培育一批潜心教书育人的“大先生”队伍。
更广范围的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提供社会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从人才培养角度,高校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且拥有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从服务国家战略角度,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原始创新的高地,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从提供社会服务角度,高校通过智库建设、技术服务、政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依托自身学科优势,为社会经济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解决方案,提升地方和行业新质生产力。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校新型生产关系
构建高等教育领域新型生产关系既需要调整现有生产关系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还要不断建立健全与高等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管理机制,营造与之相契合的发展环境。为此,高等教育要通过创新和构建制度、思维、体系、文化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新型生产关系,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制度创新:营造教学科研新生态。首先,要构建与之适配的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营造教学科研新生态;组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组织实施高校治理和管理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变革,健全科研人员专心研究的保障制度,推动高校内部权力下放,保障高等教育劳动者专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次,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大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类因素的权重系数,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引导科研人员突破“卡脖子”问题,营造包容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再次,要完善青年创新人才的发现、选拔、培养机制,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
思维创新:明确战略定位和使命。高校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和使命,打造“智囊+”模式,运用高校智囊团优势,扬长补短,将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要牢记并践行教育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以创新精神为指引,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为使命,以服务于社会、地区、行业发展与进步为导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体系创新: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一是要强化创新和革新意识,推倒陈旧性、惯例性、静态式、严重脱离社会需求的专业、学科和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把主要资源投放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未来学科、交叉学科生长点上。二是要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和组织能力,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状况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
文化创新:拓展国际化发展视野。高校一是要引入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模式、资源和内容,开设国际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并加强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问题处理能力;二是要注重培养和建设国际化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出国交流、访学和进修,积极吸纳招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推动海外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三是要加强数字化教学的推广和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国际化传播;四是要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平台创新:建好用好数智化教育和科研平台。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和配置各类资源,搭建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教研平台,推动高校教研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努力研发更多的新型劳动资料,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的物质支撑。另一方面要以培养数智化新型人才为核心,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数智化教育和科研平台为依托,探索数智化、多元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作者张春雷系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尚航标系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4日 第05版
作者:张春雷 尚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