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讨厌的就是穷人还要去生育”“我不会结婚”“我绝对不会要孩子”……
这是一个北京理工女大学生的生育观点,采访播出后,这番话引起了大众激烈的讨论。
要知道在传统观念里面就是“多子多福”,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婚”“不生孩子”。
这个女学生更是认为,穷人的孩子会很自卑,要用一生去治愈他所有的经历,她为什么会这样说?她的想法又反映了怎样的现状?
备受争议的采访
在一次采访中,这位23 岁的北京理工大学女大学生,在镜头面前坦然表示自己是一个不婚主义,并且她一定不会要孩子。
这一观点本就冲击着传统观念,而她后续的一番话更是掀起了舆论的波澜,她表示,“我最讨厌的就是穷人还要去生育”。
在她看来,穷人的小孩会很自卑,这一观点乍听之下,确实有些刺耳,毕竟在传统观念里,生育是一种本能,也是家族延续的方式,与穷富似乎并无直接关联。
但这位女大学生认为,如今的生存压力都这样大了,更何况上一辈有很多的时代红利,加上她并不认同上一辈中的“歌颂苦难”的做法,所以她认为自己并不是“杞人忧天”把养孩子看的太困难。
当被问到一个人会不会孤单时,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要把钱赚够,为养老做准备。她直白的说自己就是“自私”,在她的观念里,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这位北京理工大学女大学生的言论,虽然有些激进,但也反映出了当下一部分年轻人的真实想法。那么穷人就真的像她说的那样不应该生孩子吗?
下辈子不做穷人的娃
在2015年,六安的高二学生陈祎离家出走了,他留下了遗书,表示自己下辈子再也不想当穷人的孩子。
他的父母在上海每日为生活奔波忙碌,一个月 5000 元的收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陈祎和同学合租在外,父母每月给他 200 元的生活费,还叮嘱他花完了再要,可是自尊心极强的陈祎,从未主动开口向父母多要过一分钱。
每一分钱,他都精打细算,在同龄人享受青春的时刻,他却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拮据。
开学的那个夜晚,陈祎的父母接到了一个坏消息,陈祎没有按时报到,甚至还失联了,心急如焚的他们四处寻找孩子的踪迹,最后在出租屋中发现了陈祎留下的遗书。
遗书里,陈祎的字句满是痛苦与无奈,一句 “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像一把利刃,刺痛了父母的心。
一家人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悲痛之中,幸运的是,在多方努力下,陈祎最终被找到了,这场危机暂时得以化解,没有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但是高二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父亲陈超表示,或许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陈祎的妈妈爱唠叨,常常对孩子说家里欠了债,不要乱花钱。
这些话,在陈祎心中种下了自卑的种子,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加上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不到位,才会促发了这一系列的事情。
好在没有酿成悲剧,但这件事情也为父母们敲响了警钟,这也让我们思考,穷人生孩子是对孩子的不负责吗?难道穷人就没有生孩子的权利了吗?家境贫困就一定会让孩子自卑吗?
贫穷中也会长出大树
瘫子娘,疯子爹,家徒四壁的庞众望,在2017年的时候却以744分考上了清华大学,真正做到了“知识改变命运”。
从懂事起,庞众望就深知生活的艰辛,母亲因先天性脊柱炎瘫痪在床,常年只能与轮椅相伴,父亲则患有精神分裂症,生活难以自理,可以说他一出生就面临着“天崩开局”。
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他就已经开始帮着家人分担家务,上学是他最轻松的时光,放了学之后他就要捡废品卖钱,只为了能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
尽管贫苦,没受过什么教育的母亲却一直鼓励着庞众望,告诉他“人穷志不穷”的道理,支持着他向前走。
时光荏苒,如今的庞众望已经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在生活中,他也收获了爱情,拥有了一个相知相爱的女友,两人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曾经那个在贫穷中挣扎的少年,已经破茧成蝶,飞向了更广阔的天空。
庞众望是“寒门贵子”的典范,也有力的证明了贫穷的环境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贫乏的经济条件养育了他强大而广阔的精神世界。
那么生孩子该和经济条件挂钩吗?穷人生孩子一定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吗?
穷人该不该生孩子
在社会的宏大图景中,生育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尤其是当经济条件成为前置考量时,其中的复杂与纠结便被无限放大。
对于经济条件欠佳的家庭而言,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挑战,就像那个女大学生说的一样,如今的确“生存压力大”,养育孩子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一些人认为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孩子面临的教育和经济困境的确是一个问题,想要做到逆袭也很艰难。
加上孩子看到他人和自己的差距,意识到“人生最大的分水岭就是羊水”,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尽管前路艰难,但也有不少人坚定地认为,没钱也有没钱的养法,在他们眼中,孩子是家庭完整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境的贫穷也激励着他们创造一个比如今更好的环境给孩子。
更何况在一些贫困的家庭中,父母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孩子勤劳、善良、坚韧等品质,孩子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的是亲情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能成为他们努力奋斗的动力。
不过,每个人都拥有生育的权利,他人应该给予尊重,无论是选择在经济条件不佳时生育,还是选择等待经济状况改善后再要孩子,都不应受到无端的指责和评判。
经济条件不好时生育孩子,确实会面临诸多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这种行为持绝对的否定态度。
重要的是,在生育的问题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无论经济状况如何,父母都应该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教育和引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责任的呵护下,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