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老庞、大黄餐叙,酒酣七分,不免指点江山:哪些车企值得期待?

论天下英雄,唯民企耳。

最近的一些动态,如巨石投湖,一定在很多人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滔天巨浪。

一方面:

东风、长安两大超级车企集团,居然要走向合并;

原本坚持“灵魂论”的上汽集团,“三顾茅庐”,终于成为华为第五“界”;

阿维塔注册“塔界”,传闻华为300人入驻;

广汽集团重整各品牌,埃安独立上市存疑,同时寻求华为合作……

另一方面:

中央最高级别民营企业座谈会,华为、小米、比亚迪在列,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在新能源汽车销售榜单上,居前列的国企屈指可数;

在消费者心智当中,新能源是比亚迪领先,智能化是新势力、新品牌领先……



一位国有车企的中层感叹:

现在国企想做一点事太难了,舆论也不站在我们这边。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汽车行业会不会“国退民进”?

在面对颠覆式创新的机会——电动化时,国企陷入了“创新者窘境”,创新业务会损害主流业务;而在面对革命性的机会——智能化时,国企的机制不支持长期主义,也无法面向智能汽车去构建新型组织形态,去投入研发。

汽车行业的“国退民进”,正在发生,还会继续深化。

01

电动化:国企的“创新者窘境”

按经济学理论,凡是依赖补贴发展的企业,靠近权力的企业,会发展更快,因为它们能拿到更多的补贴。

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这一逻辑并没有兑现。

尽管北汽、广汽一度拿走了不少补贴,但是“比亚迪们”,甚至是“特斯拉们”,拿走了更多补贴,也成为新能源汽车大获全胜之后的获利者。

比如,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的最后一年,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补贴预拨资金表,特斯拉能拿9.69亿,比亚迪预计可以拿到8.12亿补贴。而排在前列国企没几个,能拿到的补贴也不是一个量级。




因为补贴是根据卖出的新能源汽车数量给出的,这就基本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版图。

为什么国企没占到甜头呢?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早期,国企拥有巨大优势,它们可以响应国家号召,“亏本”卖车。但是进入市场化阶段,它们反而不敢大规模投入了。根本上,它们看到燃油车依旧是利润的来源,而新能源汽车暂时就是不赚钱。

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创新业务虽然可能胜利,但在企业内部角力中,相对主流业务部门总是处于下风,因此得不到很多的资源。在严格考核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背景下,没有哪个国企,敢去用几年的亏损,来换不确定的未来。

而对于比亚迪、特斯拉、新势力来说,这个问题不存在或者并不严重,全力推进新业务,正是颠覆现有格局的手段。

02

智能化:体制优势还是体制劣势?

如果说电动化这一颠覆性创新,国企会陷入“创新者窘境”;那么智能化这一更加颠覆性的变革,国企的机制可能更难应付。

观察智能汽车的竞争逻辑,基本向AI公司迁移,数据-算法-算力是核心,人才从硬件,越来越偏向软件。而且,人才的密度,越发让步于人才的高度——DeepSeek仅有150人。

一家车企和一个AI公司,其管理模式——也就是资源配置,也可能完全不同。

还说DeepSeek吧。这个创新型组织,创新往往是自下而上,参与者成员都有独特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而一旦某些创意和方向崭露头角,组织会迅速发现,并配以更多的资源。

当前的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又发展到什么层面了呢?

回忆一下这几年颇为热闹的混改吧:北汽新能源、广汽埃安、上汽智己……其核心,无非引进战略投资者,核心员工持股,计划上市成为公众公司。

其目的,无非激活组织,特别是让管理层有更大收益,勇于开创新业务。

但实践中,国有大股东虽然铁打不动,但是国有大股东的想法,反而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变幻莫测。即便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一旦有风吹草动,不仅战略方向可能扭转,根本机制也会被重塑,在这种背景下,不可能做长期的规划和投入。

相比较比亚迪、吉利、长城这样的民营企业,由于企业家一直在一线,反而有“长期主义”,也敢于变革、长期投资。

所以这三家民营企业,反而在智能化上,更加贴近AI公司的战法和组织。

如今看来,汽车产业,已经不再是传统制造业,而是转型为先进制造+软件甚至AI研发结合的行业,而且越来越趋向后者。

国有企业能否发展出适应这一形态的体制和组织?

目前还看不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