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民俗中,从‘’腊八”到“二月二”才算构成一个完整的“年周期”,从腊八(喝腊八粥)——小年(祭灶)——除夕(团圆)——元宵节(赏灯)——二月二(送年),形成有始有终的闭环。而二月二的“引龙”“打囤”等习俗(即用灶灰围粮仓、撒香灰引龙),象征将春节的福气引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不仅承载着祈福丰收的朴素愿望,也通过仪式感为春节画上了充满希望的句号。
回望春节,这个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连接全体中华儿女情感的重要纽带。在全球化、城市化与数字化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春节于2024年12月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年文化的高度认可,更为中国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深入挖掘春节文化的丰富内涵,全面展示年俗、亲情、团圆等核心元素,进而增强民众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已成为当下文化传承与发展领域的重要使命。
春节的各项传统习俗,均蕴含着独特且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扫尘习俗具有“除陈布新”的寓意,在春节前夕,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庭清洁活动,以忙碌而有序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环境的净化追求,更象征着对旧时光的告别与对新开始的期待。
贴春联习俗则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传统的手写春联将书法艺术与年文化完美融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 AI 春联系统能够依据家庭照片生成嵌名楹联,为这一古老习俗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与互动玩法。
年夜饭作为春节庆祝活动的关键环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美食,其中北方的饺子象征着财富与吉祥,南方的年糕寓意着事业高升,亲情在温馨的欢声笑语中得以升华与凝聚。放炮仗曾经是春节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但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可降解电子鞭炮应运而生,这种新型鞭炮既保留了传统放炮仗所带来的喜庆氛围,又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环保理念的有机结合。
春节同时也是亲情汇聚的特殊时刻。春运期间,大量游子纷纷踏上归乡之路,这无疑是一场饱含深情的亲情奔赴。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人无法亲自回家团聚,视频家书、云端守岁等新兴方式为他们提供了与家人保持密切交流的途径,进一步丰富了春节所承载的亲情内涵。
家乡的年味往往是每个人心中独特而珍贵的记忆,它可能体现为当地的特色美食、热闹非凡的庙会或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例如,长江流域的“放流锦鲤祈丰年”活动,巧妙地将传统的祈福文化与现代环保理念相结合;上海豫园的“非遗再造工坊”则成功地将传统技艺与时尚元素相融合,吸引了众多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参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春节已然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对话的重要载体,全球多地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春节庆祝活动,这充分表明中国年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为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文化交流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入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设立“年文化创新指数”并将其纳入文明城市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激励各地积极开展年文化创新实践;建立“非遗活化信托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为年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推行“文化技术官”制度,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的引领作用。此外,还应开展具有前瞻性的探索与实践,如实施“文化深空”计划,借助脑机接口等先进技术记录非遗传承人的记忆,建立文化基因库,开发气味元宇宙以保存各地独特的年味,为中国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寻“味”中国年,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深入探寻以及对集体记忆的传承与延续。我们应当共同努力,积极推动中国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世界充分领略中国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聚焦于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深度挖掘春节文化内涵,拓展年文化的传播渠道与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加强国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年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认可。
(大众新闻通讯员 杨亚琴 陈志强
策划:申红 王菁华 吴永功 统筹 李忠运 梁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