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大的数学殿堂中,有这样两位老师,他们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温暖的人文关怀,点亮了无数学子的求知之路。申力立教授以其“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的课堂风格,让复杂的数学理论变得生动易懂;赵永红老师则以“赵妈”般的亲切和细致,成为学生们心中亦师亦友的存在。


课堂上的申力立

两位老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在生活中陪伴学生成长,用热爱与责任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真谛。他们的故事,是关于数学的,更是关于教育的;是关于知识的,更是关于心灵的。让我们走近这两位老师,感受他们如何在数学的世界里,书写温暖而深刻的育人篇章。

严肃又活泼的课堂


学生给赵永红(前排中)庆祝生日 均为四川大学供图

大学数学课总是让人望而却步,但这位老师的数学课却深受同学们欢迎。“深入浅出,环环相扣,严谨细致,乐育英才”上过课的学生都这样评价他的课堂,他就是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授申力立。

教室里左右两块黑板,左边放映PPT方便学生整理,右边书写详细证明过程。伴随着申力立清晰流畅的讲述,一节拓扑学专业课就这样开始了。

数学专业课要求论证过程的条分缕析、逻辑与思维的严谨缜密,更要求学生思考紧跟老师的步调,“数学课,通常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申力立说。 但他总是想让自己的课堂没那么“严肃”,多一点轻松。

授课内容明晰,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问题是申力立课堂的第一个特点。扎实的专业素养让他将课堂内容早已烂熟于心,用清晰流畅的思路抓住问题的本质与难点,让学生在自己的带领下,一步步走进、理解知识要点。

语言幽默风趣,让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是申力立课堂的第二个特点。他在课堂上常常出现的风趣妙语,总能牢牢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课堂氛围严肃又不失轻松。

努力让每一个同学都学好知识,是申力立课堂的第三个特点。学生的知识吸收速度并不一致,当发现有学生开始眼神迷茫时,申力立便会放慢讲课节奏,带着大家再次梳理知识。无论是课间提问,还是课后答疑,申力立总会判断出问题的核心和思考方式,认真对待每一次答疑。 多年来,由他执教的课程,不论是线性代数、微积分等公共课,还是拓扑学、范畴论等专业课,几乎每一门课都赢得了同学们如潮的好评。

在川大一路步履不停

优秀的课堂呈现,离不开厚积薄发的教研功底。

从学科视野到教学实践,申力立与同组同事日复一日,共同雕琢打磨。热爱与责任,推动着他的精益求精---备一次新课需要三天以上,每一次的课堂不止手写推导,更要准备幻灯片以便学生课下整理。

他不仅授课行云流水,课下与学生的沟通也从未缺席。申力立理解同学们面对数学学习时的焦虑,一直鼓励大家积极与自己沟通,从专业知识讲解,到探讨就业方向、深造咨询、研究小方向等,只要有学生找他聊,他都倾尽心力,认真帮助。

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申力立在川大度过了10年青春时光。之后,他前往加拿大进行博士后研究,后回到母校任教。在与数学打交道的岁月里,申力立深刻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并非简单设定目标后孜孜以求,而是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平日里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并不允许他有大段时间进行思考,因此他总会在脑海中始终存储着一些问题,随时随地调用思考,充分利用每天的碎片化时间。“积少成多,某天突然灵机一动就解决问题了。”申力立说。

这些广博的思考也被融入了他的课堂,“数学学院的专业课其实和前沿结合很紧密,或许你看到的结果是几十年前的,但其中的思路很可能反哺现在的研究,所以我会经常在自己的专业方向给学生们拓展很多。”在申力立看来,做好科研并随时将前沿科研领域的新想法融入课堂, “常讲常新”才能讲好专业课。

匠心育人让数学不再“难懂”

在川大,还有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老师---赵永红。她在数学学院任教已有19年,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对她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觉得“老师”这个称呼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感情,于是亲切地称她为“赵妈”。

“大学数学很难学?那你一定没有去听过赵老师的数学课堂!”“讲课方式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紧跟时代步伐”“板书清晰、PPT精良”……这是同学们对于赵永红的线性代数课最多的评价。

教学之初,为了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讲授的清晰度,赵永红要求自己不借助任何多媒体,坚持用一根粉笔全板书的方式完成整堂课的教学。

到现在,赵永红借助多媒体展示习题和概念,但对于重点的步骤她依然坚持用板书的方式进行演示和计算。“写一遍板书,既加深了我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跟随我的思维理解一遍。”赵永红说。

《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作为低年级非数学专业理工类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在一届又一届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赵永红已经教过千万遍了,但她依旧会把每一次课都当成第一堂课去对待,尽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讲得全面透彻。

“对我来说可能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但同学们接触得不多,理解就可能不到位。于是我开始换位思考,尽量把知识讲得通俗易懂,顺便拓展到他们的专业领域是怎么应用的,让他们觉得原来数学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就这样,赵永红用心的教学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延伸的课堂延伸的关爱

“课前五分钟+课后备忘录”,这是赵永红上数学课的独家配方。

课前,她会邀请学生上台充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复习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课后,赵永红则会把当天的数学“读书笔记”班级群里,帮助学生对难点再一次进行巩固。

长期耕耘在数学教学一线,赵永红编写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统计习题册》等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助力一届又一届川大学子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赵永红的学生邵毅诚表示,赵老师将数学理论与实际数据分析场景相联系,注重统计知识体系建构的教学方式让他受益匪浅。“在推免的专业知识面试考核中,尽管面试老师问了我很多非常细致的专业问题,但全都没有超出赵老师构建的知识框架,多亏她在课堂上的耐心讲解我才能自信面对每一场面试考核。”邵毅诚说。

每年母亲节,赵永红的课程班级群里都十分热闹,可能你会疑惑母亲节和一位数学老师有什么关系,原来在学生们心目中,赵永红不仅是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他们生活和求学路上“妈妈”般温暖的存在。

上过赵永红课的学生都知道,学校餐厅是“赵妈”的“第二课堂”。如果有上课没听懂的知识,“赵妈”不仅不会责怪你,还会邀请你下课后和她一同到食堂吃午餐,继续探讨。“同学们在学习或生活上难免会遇到问题,可能不太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就欢迎他们来和自己一起吃饭,边吃边聊。”赵永红说。

除了在大学期间的陪伴与互动,赵永红与学生的师生情谊并未随着毕业而结束。许多学生离开校园后,依然与她保持着紧密联系。这份深厚的情谊,早已超越了课堂与校园的界限,成为学生心中一份长久的温暖与支持。

(四川工人日报 陈亦欣 肖嘉敏 易月)

来源:中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