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边陲, 隶属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东邻勐海,南接缅甸,西靠孟连,北面山脚为惠民镇。这里也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群山叠翠之间南朗河与南门河缓缓流淌绕其三面,使之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两河成了山与外界的分界线,也造就了景迈山无边际的云海。在雨林与茶林遮蔽下,景迈山无酷暑亦无寒冬,四季如春,充沛的雨带来无尽的云。隆冬与初春时分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云海茫茫;夏日里山岚缥缈、夏木幽幽,绿从新色到浓墨。独自一山,成一世界。


山间共有14个传统村落,分属景迈村、芒景村两个行政村。景迈与芒景同属一山,山头连绵不绝,紧密相连,共同承载着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以及在山间“少数”的汉族的历史文化。景迈村与勐本、糯干等傣族聚居地的人们习惯将此山称作景迈山或白象山,而在山南的芒景村及周边布朗族和哈尼族村寨,人们则称之为哎冷山或芒景山。


茶山

说到景迈山,必然离不开茶。景迈山是新中国六大茶山之一,其千年古茶的面积堪称茶山之最。遍布古茶树的群山中至今生活着一群以茶为生的原住民。从布朗族先民发现野生茶树,到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与茶相伴,加上其他几个民族,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性与耕作方式,住着相同风格的干栏式民居。在他们的生活中,森林、茶树、村落间直接没有明显的界限,茶叶、野菜、野花等天生天养的食材取之不尽。在2023年,景迈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因此成了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可见茶在景迈山中是多么重要。


糯岗


景迈山的起点从惠民镇开始,惠民镇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平缓,这里是去往景迈山的必经之地。惠民,因傣语“回命”谐音得名,在傣语中“回”为箐,命为熊,寓意熊多的山谷镇上分布着各类综合性商店、服务站点,比起景迈山间的村寨,自然是方便许多。通往村寨的公交车、班车也都以惠民为起始。


景迈山遗产展示中心便坐落在惠民镇前往景迈山的山脚处,不管是初入景迈山或将要离开时,都值得去游览一番。这里展示了景迈山的详细地缘地貌,茶树驯化过程,以及民间风俗、节庆等民族各种知识,带你从景迈山的历史走向当下生活。

惠民镇上的主干道一侧通向所住的六时酒店,另一侧则是通向景迈山的路。在酒店阳台,便能与景迈山初遇。远山层叠,虽是现代建筑,但从大堂起便是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接待员奉上一杯热茶,景迈山自这杯热茶就被真正开启了。




景迈山我到过多次,山间少数民族居民家中的火塘是最记忆深刻的,火塘于家,是最重要的部分。火塘不仅是家人相聚的核心,也是布朗族人叙话待客的地方,酒店二楼茶亭下,便有火塘燃起柴火,烤茶的小伙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火塘上方一只水壶,早已烟熏火燎遍布灰炭,想来也是在此日日煮茶。小伙唤我坐下,熟稔地从茶罐取茶放在火上,经柴火烤之后的茶,倒入翻滚的热水,即成一杯浓酽的茶汤。随即他又从竹篓取出一些本地的花生放在炭火上烘烤。在景迈山,一塘火、一杯茶,便能展开一篇长长的故事。


从酒店去向景迈山,前期路面是平缓的,茶林间有一处两侧屹立繁茂林木,光影从林间叶片下穿透,斑驳发光,游人将此称为时光隧道。每每开车经过此地,真有穿越之感,仿佛古茶林上千年的历史时光穿透至今时今日。

顺着山路盘旋而上,山路逐渐崎岖多弯道,水泥路面结束后的弹石路也让车行缓速,若是清晨出发,会穿越云海;日出后云雾散去,不时能看到鳞次栉比的村落散落在茶香四溢的林间。



时光隧道、公主榕


景迈村与芒景村组成了“两村十四寨”,景迈村有景迈大寨、糯岗、班改、勐本、芒埂、老酒房、南座、笼蚌共8个传统村落,芒景村有翁基、翁洼、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那耐共6个传统村落。景迈村散居着傣族、哈尼族、佤族与汉族;芒景村则由布朗族与哈尼族组成。傣族与布朗族的寨子多以寨心为中心原点,村寨房屋皆呈向心式布局发展,每条街巷皆可通向寨心。


翁基的寨心

除了较为热门的翁基与糯岗,其他村寨其实都各有特色,很多寨子少有游客到达,实际上更是宝藏之地。每个寨子都有极佳地理位置可以观云海、日出与日落。茶更是每个村寨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在我眼中,山民生活则是最真的景迈山实相。


芒埂

-傣族70户-

芒埂是从惠民镇进入景迈山后第一个寨子,以汉傣居民为主,亦称“旱摆夷”或“旱傣”,因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而得名。因是傣族居住之地,芒埂的村中便有泼水广场,难以想象到泼水节时会有多欢乐的景象。泼水广场旁,与之相邻的是寨心,寨心附近的台地上建有芒埂佛寺,是村民举行宗教活动与重大节庆的场所。没有活动的时候,静谧又日常。平日里,寨民在此打乒乓球,或是在周边支起熏架,烤起火、熏上肉。





勐本

-傣族140户-

与芒梗相邻的勐本,同属傣族,村落同以寨心为中心,村中金塔佛寺在沿途去向的路上便遥遥可见。勐本古茶资源同样是村寨共享,千年来,世居勐本的茶人,在茶山叠翠与茶香弥漫下,祖祖辈辈依然因茶而生,与茶为伴。一个开饭店的大姐带我去她的茶园,长成树的古茶园在山边,可以看到远处连绵的山头。在景迈山,每一个角落都能收获宽广。




老酒房

-汉族40户-

老酒房从寨名来讲就不够有少数民族气息。汉族居民聚集的这个村寨,反而在景迈山成了“少数民族”。最早的先民是远征军遗留的后裔,到现在已是第四代后人。刚来的时候没有土地也不会种茶,便和本地人换米粮,用米粮制酒、做米干,豆腐。现在村里每家每户做酒,随着时间流逝,又陆续与本地人交换土地,也学会了种茶。





景迈大寨

-傣族200户-

景迈大寨地处景迈山中心,是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后定居下来的第一个寨子,这里也是景迈山申遗核心区。景迈大寨除了留下了面积可观的约4000多亩古茶林外,还有景迈金塔、缅寺、茶马古道遗迹,以及20多栋古民居。寨子旁还有一条保存下来的茶马古道,几百年间这条青石路是滇西南的经济通道,运送着茶叶、烟叶、盐与布匹,从古道往村寨方向走去,能看到村中寺庙。沿着茶马古道向上则能到达景迈最大的大平掌古树茶林地。





有天去村寨的路上,在古茶林边遇到一群村民着傣族服装,都是盛装出席,满眼都是灿烂的色彩,旁边放了很多食物。下车去搭讪,原是景迈大寨的孃孃们,自发到此,说是庆祝樱花盛开。一边招呼我们吃,说吃完还要跳舞。原本只是路过,结果与她们畅谈跳舞玩了两个小时才依依不舍离去。





糯岗

-傣族100户-

糯岗系傣语音译,“糯”为水潭,“岗”为马鹿,意思是马鹿喝水的地方。与翁基布朗古寨相似,由寨心、民居、佛寺、撒拉房和巷道组成,寨心设在村落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寨子寨神的居所,也是村落建造的起点和中心。它象征着寨子的保护神。民居则围绕着寨心由内向外扩展而建,上下成行,左右成排。排与行之间是整洁的街道。唯一与翁基的不同处,是每一处屋檐顶部两端都装有一对黄牛角作为重要的建筑标志。





糯岗古寨是傣族聚集地,它是整个遗产申报区内唯一分布在山间小盆地、有湖泊水面的村寨。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傣族文化,也保存了最原貌的傣族传统村落,村中佛寺在高地,从这里望远,村寨被千年古茶林环抱,陡峭斜坡的屋顶仿佛挡去了世间的喧嚣与纷扰。多年前去时,糯岗的名气还远不如翁基,游人也少,今次到达,已是络绎不绝的人流。

佛寺建在村寨中的高点,在佛寺平台上可以俯瞰糯岗,清晨或傍晚斜面的屋顶被柔和的光映照,当村中炊烟升起时,仿佛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南座

-佤族33户-

南座是景迈山中人口最少、最小的寨子,聚集着佤族山民。不过与傣族、布朗族的生活相似,都是以茶为生。村寨在山林茶树之间,平日里没有游人到达,所以与去糯岗、翁基、芒景的路不同,都是土路且狭窄。村民皆好客。




笼蚌

-哈尼族45户-

景迈村少数民族丰富,笼蚌是由哈尼族人聚集组成的村寨。与南座一样,很多人并不知晓甚至不曾听过这个名字。村寨里处处是生活的痕迹,并无为招待游客特设的各类商店。在寨中信步游走,山民们各自忙着,修房子、做刺绣。村中多有芭蕉树成林,看着悬挂的芭蕉忍不住去问人:这个树上的可以买吗?可惜主人不在。后又路过一家人,我遂说了这事,他竟然同我讲:“没有人?那你去拿了直接吃就好。”真是质朴又可爱。





帮改

-傣族90户-

傣族生活的区域多有水,也有平地,帮改村由傣族居民构成,好似景迈山中“小江南”。在村寨最远处,村民种植了大片的菇娘果,不由跳下田地与村民一起采摘,自然也是饱腹一顿。帮改村口的两棵大树犹如芒景公主榕一般震撼。村中的小寺庙有人值守,闲逛去见有小僧人,与村民一样热情好客。

法国人JC在翁基创办的翁洼雨林探索系列,在帮改也有一处,由几栋传统木质民居构成,深藏村寨,又是在地生长。






翁基

-布朗族90户-

与景迈村的多民族不同,芒景村的六个村寨,五个都是布朗族,剩余一个村寨则是哈尼族。作为帕哎冷的后代聚集村落,芒景村似乎更是景迈山的开端。在芒景,你可以去山最高处的蜜下风物集享受广阔的日落时分,比芒洪的日出更叫人赞叹。太阳从远山隐去,余晖从山头与山头间铺洒,虽不似云海般迷朦,但云海与霞光交织出绚烂,却又直达心间。



很多人来到景迈山,大多从翁基古寨开始。包括我也一样,第一次到达翁基时,颠簸的心一下便平静了。恰逢夕阳西下,温润的金色光芒照射在古村落的屋顶,远山、群鸟、炊烟,像极了隐世桃花源。与今日不同的是,彼时客流不多,漫步翁基便是最好的探索。

翁基完整保存着景迈山布朗族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建筑围绕寨心沿等高线错落布局,村中建筑均为干栏式传统民居,民居入口朝向寨心,建筑屋脊与哎冷山持平。





寨心、寨门、佛寺、传统民居与静谧处2000岁的古柏,相对其他较为现代化的村寨,自然更具吸引力。

几年下来,村中的旅游更是热火,人流量大时,车辆甚至要被拦在寨外。

这次去翁基,恰逢当地友人邀请去吃杀猪饭,新屋落成是喜事,傍晚时分到达,穿红戴绿的布朗族亲戚朋友们已是先行到达,圆桌一字排开在路边,大灶支起,惹得游人连连跑来问怎样才能吃得这样的宴席。




翁洼

-布朗族155户-

依山而建,山高林茂的翁洼离翁基很近,这个被绿色环绕的村子地势高、坡度大,在这里,观看日出、云海,欣赏日落、晚霞,甚至更为开阔。




芒景上寨

-布朗族153户-

芒景下寨

-布朗族73户-

芒景上寨位于南部布朗族村寨的中部,它的西北侧是为了纪念布朗族祖先帕哎冷建造的帕哎冷寺庙。芒景上寨与下寨交界处的寨门有一棵壮观的公主榕,树干跨路生长,形成一道天然的“门”。芒景蜂王树伴随村寨更是有千年历史。据村民说每年二月采摘春茶时,便有上万只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在蜂王树上筑巢。

芒景上寨每周六有本地人的集市,从服饰到日用品一应俱全,最有趣的是有小货车沿村寨售卖猪肉,往往不到中午就一售而空。


芒洪

-布朗族234户-

芒洪隶属惠民镇芒景村,芒洪大寨传统村落除了传统民居,还有一座座清代八角塔,八角塔所在地曾是芒洪佛寺的旧址。大多数游人选择在芒洪观日出,也是绕过八角塔向高处去。八角塔旁的小广场,从晨起就有人煮茶及一些烤苞谷,天光微亮时已是热气腾腾。




每周五是芒洪赶集,早上去村寨的菜市场,更是能感受景迈山的烟火气息。本地人与游客交织,共享现煮的一碗米干,快哉。早市热气蒸腾,山中物资不便,大多菜品来自批发市场,也有一些在地种植,无非就是自家种植或山中取之。买了一碗榛子,生果吃起来有种清新的油脂感;一小袋细细的干笋,拿来炒肉丝、焖肉,或泡发焯水与本地水豆豉凉拌应当好吃。本地细香菜是野菜亦是一把山野插花。




那耐

-哈尼族37户-

那耐是芒景村除布朗族外唯一的哈尼族,因为路途遥远,且路窄、路况不佳行车不便,鲜少有游客会到达每每说到这个村寨,本地人大多都会说太远了太远了,劝说我不要去。他们越说倒是越激起我对那耐的兴趣,何况原本也是计划要走完景迈山14个寨子。


清晨时分从芒景出发,日出但云未散去,去村寨的路多颠簸,云雾在路与山之间飘渺移动到达村寨时也有云雾,似阴天一般,初始还未有太多惊喜,只见村寨安静,也没见到什么村民。便往寨子里走,走到一户人家,一楼有烟雾飘出,是一群人在烤火。打了招呼走入,闲聊间说村里有外面没有的花,就说想去看看,无奈这家人也没见过,又指了方向,说村口有人知道,又沿着小路去寻找。




在村口这家找到一个叫阿水的年轻人,他说是他发现的那花。仔细询问又催促他找了照片来看,居然是寄生花。又大胆询问:能不能带我去看看?他也爽快,请我们喝了几杯热茶就开车往山里去。原以为很近,结果走了四公里,沿途是雨林、大片的橡胶树,还有巨石与瀑布,一度以为不在遍地是茶树的景迈山。走到一处,阿水指着岩壁边的一棵扁担藤,说这上头就有寄生花,他说先去看看,话音才落,他就已经窜上岩壁了,不一会就大呼我们上去。看他爬的容易,我却是费劲攀爬才上得去。





在那耐见到了寄生花的粉色花苞与开败的呈黑色的寄生花。寄生花神秘,一度曾消失近30年,此前有记录的生长点一直都在版纳除了我见到的一小片,阿水说在雨林更深处还有更密集的区域。后来我在西双版纳的雨林深处,看到了盛开的寄生花,密集呈现,为之震撼。

误打误撞,在那耐见到寄生花,并体验了一下还未开放的雨林徒步路线,着实惊喜。原先只在版纳才有的珍稀植物,原来早已深藏在景迈山中绽放。


策划 / 悦游编辑部

编辑 / 王学硕

撰文 / 琦琦

图片提供 / 琦琦

注释 / 所有村寨的户数皆为粗估

版式设计 / CNT ARTRO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