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哪吒2》掀翻全球,创下了多个影史之最。
在这个卷到飞起的春节档,有这样一部稳扎稳打的作品,闷声干大事——
《唐探1900》在自己的赛道疯狂上分!
累计票房已超32亿,并延长上映至3月31日,实至名归的春节档亚军。
观影之前,以为这是唐仁和秦风的又一次烧脑之旅。看后才知,电影本身推理的部分相对薄弱,反而是烘托的历史背景,震撼力十足。
导演这不是为了一碟醋包一盘饺子,而是为了一碟醋买了一桌海鲜,而这碟醋,每个中国人品起来都苦涩不已。
图源:《邪不压正》
故事发生在1900,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
每每翻开历史资料,回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总会迷茫,清朝人在点蜡烛时,洋人在打电话,仿佛那是两个世界。
1900年,英国的伦敦中心地铁通车,法国的巴黎在举办万博会和奥运会,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瑞典成立了诺贝尔奖基金会,尼采和王尔德先后离世,西方世界在现代化步伐中进入20世纪。
图源@海外生活倡导者
而彼时晚晴统治下的东方,暮鼓晨钟,民有菜色。
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争战败,所有人都知道清廷再继续下去只会把东方大国带入万劫不复。致力于救中国的华人在海外奔走忙碌,寻找光芒。
梁启超写信给孙中山,希望双方合作,推举光绪做“总统”,孙中山拒绝,并告诉梁启超,腐朽的清廷根本就是无药可救。
当洋人们正在研究如何瓜分中国时,慈禧太后则在研究如何废掉光绪皇帝。原本对洋人置若罔闻的慈禧,听闻洋人反对她废光绪,一怒之下就对列国耍脾气,进而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了解历史背景后再看电影,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惨痛的缩影。
费洋古:弱国无外交
大清第一巴图鲁(勇士),奉太后之命,远渡重洋,抵达美国,秘密搜捕革命党人。
他来到关口,拿出“通关文牒”,满嘴奉大清太后之命,可洋人压根不管他是谁,直接用枪指着他脑袋,让他跪下,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搜身检查。至此,一个官员的颜面在大洋彼岸丢光了。
费洋古在电影中的惨,与历史上谭锦镛的遭遇根本没法比。
图源:《唐探1900》
1903年,清朝武官谭锦镛奉旨前往美国旧金山公干。临行前,他曾听闻洋人瞧不起中国人,因此,到了美国他保持低调,尽量不与人发生冲突。
8月13日,谭锦镛和一个美国警察在桥上擦肩而过,美国警察看到他就揶揄他的大辫子和黄种人身份,谭锦镛登时大怒,严厉斥责,而美国警察丝毫不在意,反而用警棍打他。
身为武官的谭锦镛忍无可忍,施展拳脚功夫,把美国警察打得满地找牙。
这时候,美国警察吹了一哨,其他警察从四面八方涌来,谭锦镛双拳难敌四手,最后被他们拿下,关入警局。
图源:《唐探1900》
谭锦镛亮出自己大清外交官身份,美国人丝毫不在意,反而对他继续拳打脚踢。那一晚,谭锦镛遭到了各种羞辱,最后清廷出面都才让他得以释放,可美国人还给他安了一个扰乱治安的罪名。
戴“罪”出狱的谭锦镛,在来到美国的第二天,羞愤自尽,这便是世界外交史上极其骇人听闻的谭锦镛自尽案。
消息传出后,近代名人梁启超亲自写下“堂堂中国,受此侮辱,天理何容!”
图源@青草悦读
那时的中华,在列强眼里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而与之对应的,是腐朽的清廷以及中饱私囊的拥趸,需要有志之士去打破这个僵局。
白振邦:义无反顾的觉醒
白振邦少爷,在大洋彼岸原本可以吃香喝辣做个纨绔子弟草草一生,可他偏偏选择与旧时代的腐朽划清界限。
他身上代表的,是在那个特定时代,义无反顾踏入大浪的年轻英烈。他们要推翻的,不仅仅是腐朽的清王朝,而是整个封建帝制。
后人很难理解,在四书五经当教材的年代,一个人达到这样的觉悟何其之难。
在清末,走上革命这条路,几乎就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和曾经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及如胶似漆的爱人永别。
图源:《唐探1900》
电影里的白振邦人物设定有些分裂,一会儿家国情怀,一会儿儿女情长,历史上比他决绝的大有人在,比如,大家熟悉的谭嗣同。
中学课本只告诉你,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锐意进取,思想卓越,为了民族前进不断提出新的主张。
戊戌变法中的几个主要推动者,他们原本都是旧时代腐朽官僚系统下的人,若不去主张变法,他们可以锦衣玉食一辈子。
康有为出身广东官宦世家,梁启超世代书香门第。
图源@momo
谭嗣同更绝,他父亲谭继洵是光禄大夫兼湖广总督,满清正一品大员,他哪怕啥都不做,等父亲告老还乡,也够几代人生活无虑。旁人形容他,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闯。”
“太平日子不去过,偏要刀尖上讨饭吃。”
现代人总说“跳出舒适圈”,谭嗣同是直接跟舒适圈决裂。
他为了变法维新,不惜牺牲自己来唤醒国人。在慈禧太后下达追杀令后,谭嗣同原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他选择留下,直言: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他誓要用自己的血给惨淡落幕的变法,画上鲜红的省略号。而他的父亲也因此被罢免,之后郁郁而终。
电影里,白振邦好好的少爷不做而要做革命党,身上流着与谭嗣同类似的热血,他比谭嗣同更激进。至于儿女情长的一面,历史上的林觉民比白振邦激进多了。
林觉民小时候接受传统封建教育,14岁那年,他就逐渐无意功名,希望用自己的思想行动挽救岌岌可危的旧中国。
也是从1900年开始,推翻清廷的浪潮一波比一波高。《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义和团的屠杀,让世人都见识到清廷的腐朽与无耻,寄希望于这样一个旧时代王朝拯救中国是不可能的。
图源:《唐探1900》
电影中,费洋古临死之前说“救中国”,他已经看透,这个腐朽的清廷,没救了。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原本都寄希望于清廷崛起,清廷也做足了样子,派遣五位大臣去海外考察。
结果这些人在海外跑了一圈,回国之前愣是写不出一份报告,最后还是托梁启超和杨度代笔写了报告给慈禧太后过目。
慈禧太后宣布清廷要立宪改革,效仿国外组建内阁,后来人们才发现,清廷组建的内阁,五个人里四个姓爱新觉罗,还有一个是爱新觉罗的亲戚。
闹半天,还是皇族内阁,于是乎,曾经寄希望于立宪改革的人,几乎全部倒戈,加入革命派,这其中就有林觉民。
图源@书世界
1911年,24岁的林觉民在起义前,给妻子写了一封《与妻书》,字字潸然。起义失败了,面对清廷的招降,林觉民丝毫不动容,最后英勇就义。
林觉民舍弃了妻子,用鲜血推动历史进程。正是在一个个林觉民的殊死奋斗下,清廷终于垮了,封建帝制被推翻了。
电影中白少爷的好友郑仕良,对应的是历史上真实的英雄郑士良。他往返于香港和海外,筹划反清起义,弹尽粮绝后仍不放弃,最后被清廷杀害。
图源:《唐探1900》
写在文末
春节档电影,《哪吒2》主打一个燃,让人燃起崛起的斗志!而《唐探1900》主打一个忆苦,让观众回顾那段至暗岁月。
学历史的大都很烦近代史,又屈辱又无奈。如果说看南明史会治好各种低血压,那看晚清史真的能把血压看成血泵。清廷的腐朽无能,让华人在很长时间都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
后来几十年,好几代人前赴后继,华人自己站起来了。然而,我们并没有完全进入舒适圈,或者说,网友们常说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并非戏言。
我们必须记得,如今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真理只在炮火射程内,自强才能不被欺凌。
观众看《唐探1900》,很难体会到影片的精髓,很正常,因为当下的我们用实力说话,不需要再看洋人的脸色。
这正是百年来无数英烈前辈奋斗换来的美好岁月,我们可以对电影不共鸣,但必须对岁月感恩,对先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