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用市场来分配财富,这叫经济学。用权力来分配财富,这叫政治学。用市场+规则来分配财富,这就是政治经济学了。
以房子来说,不限价的商品房是市场经济,福利房则属于计划经济。而保障房或各种限价的房子呢,那就算经济适用房了。
今天网友跟我探讨这所谓的“二次房改”,问以后北京楼市是不是也要80%保障房,20%商品房?就跟新加坡的楼市似的。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很多事情是如果初期的底子没打下,那之后就不太可能再大角度转向了。而新加坡之所以能贯彻“组屋”模式,那是因为从一开始就一条路走到黑,中间没什么太大变化。除了组屋能上市之外,其他的模式几乎没变,连名字都没改。
而咱们的不同,是借鉴了各国的模式,似乎是集采各家之长,但效果却是每种都是试验品,坚持的时间都不长。
比如早期的“康居工程”,从1994年到1998年确实是盖了不少,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成了各大单位的福利房了。
1998年之后是“经济适用房”,但实际上大规模开发也就坚持到了2005年,之后就很少了。所以到后来2008年才分了“新老”,2013年还就彻底停止了。
2008年推出的是“两限房”,设计的挺好,但偏偏赶上了第二年的房价暴涨。生不逢时啊,结果挺好的保障房却成了套利的工具了,最终和经适房一并被停止。
之后的新产品是2013年的“自住型商品房”,理论上是商品房,但更强调了自住。也挺好的,就是没坚持几年,2017年被停止了,只是积攒了不少经验教训。
“限竞房”其实是很早就试点了,房山长阳的长阳国际城,2010年开始的。之后第二个试点是门头沟上岸的梧桐苑,算是“竞限房”吧,另一种模式,这是中铁建开发的。之后是2016年开始大规模推出,但也是没几年,2019年之后就几乎没有了。
现在的是“共有产权房”,2017年开始的,政策制定的最完善,几乎堵死了所有炒房获利的通道。但这种产品到去年就几乎没有了,传说是不再供地。
以后改成哪种保障房我也不知道,传说是“配售型”的,但这不就等于部委机关的福利房了吗?当然是不是同等政策我不敢猜,应该是有所改进吧。
所以这网友问我以后的政策是否会长久,我还真不好回答,只能说之前的改过好几次了。而且我也不太认为能坚持多少年,毕竟这社会是永远在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改变,永远在探索最好的模式……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