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解放之前,吉林市的“洋房”先后经历过欧式和东洋式两种建筑风格切换,现存的西关宾馆黄楼、吉林西站站房等属于前者,吉铁分局旧址、市政府2号楼等则属于后者。新中国成立伊始,万象更新,建筑物的风格也紧随时代脉动,尽展新意,快速切换成苏联式或仿苏式(以下简称苏式)。所谓苏式建筑,是受古典主义影响的建筑风格,楼房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左右呈中轴对称,楼身一般带有繁复的建筑装饰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七项重点工程落户吉林市,吉林市城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或是因为设计图纸来自苏联,且有苏联专家指导的缘故,或是觉得苏式楼房建筑更能反映新社会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总之,苏式建筑物比比皆是。如染料厂的双塔、铁合金厂的化验楼等都是典型的苏式建筑。
与工业建设相适应,解决职工居住需求,吉林市的一些企业和大型国有单位陆续兴建了一部分苏式单元住宅楼。如中兴街的铁路新建住宅区,松江附近的吉林炭素厂住宅区,铁合金厂及江北的三大化工厂也相继建设了一些苏式职工住宅区。另外,一些单位也建起单独的苏式住宅楼,如465医院西侧的住宅楼(已拆,位于今隆硕豪庭小区西侧)。
据《吉林市房地产志》记述,这些苏式建筑多由红砖砌成,“一般都是二至四层,有厨有厕,砖混结构,木门窗,设有暖气,大多是木板地面。由于人多房少,一套房子都被两家或三家住用”。世纪之交,大多数苏式住宅楼都被拆改为新式住宅小区,目前市区仅吉林大街北段路东的高架桥引线附近,还保存有几栋苏式住宅楼。几栋楼房虽在楼身用水泥罩面,但曾经的拱门拱窗、铁艺阳台、装饰浮雕仍能显示出典型的苏式民居建筑风貌。
上世纪五十年代,吉林市兴建了大量苏式风格的的公共建筑(个别也有德式等其他建筑风格,如当时的省博物馆)。今市政府1号楼虽奠基于解放前,但建成后的风格也带有明显苏式建筑痕迹。另外市委办公楼、永吉县委办公楼(拆除前为市人大办公楼,今翠江锦苑西区)、一建公司办公楼、沈铁吉林科研所办公楼等建筑也都是比较典型的苏式公共建筑。
在五十年代,新建的商场、宾馆等服务场所,建筑风格受时代影响,要么是纯粹的苏式影响,要么部分借鉴苏式建筑风格。如吉林市百货公司、二商店、七商店、东关宾馆、银花宾馆等等。遗憾的是这些苏式建筑目前大多数都被拆除,即便残存也多被彻底改建,很难再显原貌。
吉林市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教卫生单位,也多采用苏式建筑风格。如江城剧场、松花江剧场、吉林省农校(后为江南区政府、园林处等单位使用,2024年改建为陶瓷博物馆)、吉林林学院、吉林卫校、吉林铁小(今天站前佑酒店)、吉林铁路医院、吉林市妇产医院(前后两个二层楼)等等。这其中大部分建筑物已被拆除,但是也有妇产医院后楼、丰满区医院老诊疗楼等建筑被继续使用。另外465医院老门诊楼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筑,但苏式痕迹并不明显。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些解放前的建筑因面积狭小而被“加盖一层”,加盖后,原有建筑风格即发生改变。如已经消失的吉林市中心医院老门诊楼,就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苏式建筑痕迹。另外现在仍存的满铁讲习所旧址,解放后不仅加盖了第三层,而且楼体还向西侧拓展出一段,使得原来的大门由不对称变成整座建筑的中轴,加之上面加盖的人字顶及里面装饰,进一步强化了这座改建建筑物的苏式风格(该建筑先后为铁路经校、铁路局政治部等单位使用)。
尽管五十年代末中苏交恶,但或许是苏式审美对建筑设计人员产生的影响已根深蒂固,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的许多公共建筑依旧采用了苏式风格。如中兴街与延兴路交汇处的吉林铁路设计院和新兴街的铁路电务段,办公楼建筑风格均呈现明显的苏式。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苏式建筑风格逐渐被淘汰,楼房设计更注重实用性,审美取向千差万别,但客观地讲,七八十年代吉林市新建的楼房外观,式样不仅趋同且艺术感难于恭维。
随着时间流逝,那些建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物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大多淡出历史,而今尚存的数量不多,且由岁月叠加成为城市中名副其实的“老建筑”。不过,即便“稀缺”,这些没有“解放前”光环的苏式“老”建筑,受保护程度有限,大多数皆尴尬地随时有“寿终正寝”之虞……
对于吉林市的苏联式建筑,您还有哪些回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