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施卫娟 邱世缘)粮食安全、反诈宣传、警惕校园贷、人际关系处理……在南京财经大学一年一度的大学生道德小品大赛决赛中,多种社会热点被学生“搬上”舞台。参赛选手将角色塑造得生动鲜活,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和发人深省的结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以新生班级为单位举办学院初赛、平均每年创排100余个剧本、参与演出学生逾4000人……由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联合开展的大学生道德小品大赛已连续举办16年。这项活动参与度高、受众面广、吸引力大,是学校推动思政课系统化教学改革的创新形式,意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新学年开学后第一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南京财大新生都会接到一个特殊任务:自编自导自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小品。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课程实践时间创作小品剧本、选角编排演练……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晋级决赛。
夏粮收购期间,中储粮志愿服务队伍走进田间地头,优化服务,让农民好粮卖好价,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在2024级大学生道德小品大赛中,南京财大外国语学院英语2401班全体学生创作和表演的小品《一场乌龙》获得一等奖。作品巧妙融合专业特色,借助外语这一载体,将中国粮食人的故事推向国际舞台,与粮食外贸出口紧密交织。
“我们查阅大量资料,从一开始设定讲述农民的故事,到最终剧中人物涵盖种粮农民、中储粮志愿服务队伍等角色,以群像形式塑造谷满大国粮仓的壮美‘丰’景。”小品负责人、英语2401班学生赵宇婷告诉记者,通过作品演绎,大家深刻领悟“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内涵。
“小品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熟悉了教材、了解了社会、明辨了是非,也懂得了道理、学会了协作、锻炼了能力。”南京财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解兆丹说。每年的道德小品大赛都持续近一个学期,参加活动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课程实践考核成绩。课程教学团队常态化集中备课、研讨,以道德小品为载体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
经过多年探索,南京财大构建起思政教育与“粮食”学科特色、劳动教育和美育内涵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打造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马原杯”辩论赛、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大学生道德小品大赛、基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竞赛等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4日 第07版
作者: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施卫娟 邱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