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山西忻州古城南门瓮城的千年城墙被光影点亮,青砖灰瓦间飘来老醋的醇香与羊肉汤的烟火气,耳畔是打铁花的铿锵声与民谣乐队的低吟……这座曾被遗忘的边塞古城,如今因“夜经济”强势出圈,更被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忻州古城究竟靠什么让千年文脉“活”成网红?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场景直击】22:00的古城南大街,比白天更“疯”
晚上10点,忻州古城的游客依然摩肩接踵。从“泰山庙巷小吃街”的碗托、捣拿糕,到“秀容书院”门前的非遗打铁花表演,再到城墙根下的小酒馆里飘出的吉他声,整座古城仿佛按下“时空切换键”——白日是沉稳的历史老者,入夜却化身热血沸腾的江湖侠客。
“没想到北方古城夜生活这么野!”北京游客李女士举着手机直播,“刚拍了明代城墙上的3D灯光秀,转头就被‘貂蝉拜月’的实景演出震撼到,这门票免费真的太值了!”
【爆火密码】“夜经济”不靠烧烤摊?古城给出新答案
不同于千篇一律的“夜市小吃街+灯光装饰”模式,忻州古城的夜游爆火,靠的是三大硬核操作:
1. “一店一品”严控业态:拒绝全国复制粘贴的小商品,只允许山西本土老字号入驻,保宁醋坊、定襄蒸肉等店铺夜间开放体验工坊,游客可亲手酿醋、捏花馍;
2. “在地文化沉浸秀”:依托古城真实历史场景,开发《秀容夜宴》《边塞烽火》等行进式实景剧,演员与游客零距离互动;
3. “原住民才是灵魂”:政府免费提供修缮后的四合院,吸引百户原住民回迁。深夜漫步,常能遇见摇着蒲扇的老人坐在门墩上讲故事,烟火气浑然天成。
“我们要做的是‘活着的古城’。”文旅局负责人透露,“夜游收入60%反哺文物保护,今年已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超2000人。”
【专家辣评】“古城焕新”不能只靠滤镜
针对忻州模式,清华大学文旅研究所专家直言:“太多古城改造陷入‘拍照即全部’的怪圈,而忻州抓住‘在地性’和‘可持续性’两大痛点——让文化可体验、让盈利可循环,这才是夜经济撬动文保的教科书案例。”
但争议随之而来:游客激增是否破坏古城生态?商户反映,古城严格限流(每日最高5万人),且禁止外带一次性餐具,垃圾桶设计成仿古石槽,连路灯都依据古籍还原明代形制。“保护与开放从来不是单选题。”一位回迁居民笑称,“现在我家院子成景点了,但我照旧每天扫院子、晒辣椒,游客爱看的不就是这份真嘛!”
当越来越多的古城在夜色中沉睡,忻州却选择清醒地“活”下去。这里没有复制粘贴的网红套路,只有醋香与铁花交织的鲜活江湖。正如城墙砖缝里新生的野草,总有人在坚守真正的文明脉搏。
(文末提示:忻州古城全年免费开放,夜间亮灯时间18:30-24:00,太原高铁1小时直达,建议游玩至少留足8小时——因为它的夜,比昼更长。)
来源:微抖旅游 图片来源:山西忻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