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田之光原创制图,版权所有

花两天时间才看完这部电影《The room next door》,中文译名是《隔壁房间》,改编自西格丽德·努涅斯的小说《邻人之爱》。

看完这部电影,我竟然止不住泪流。犹如听完贝多芬交响乐一样的地感觉。贝多芬交响乐是关于人生关于人类的美,《The room next door》同样如此。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什么叫艺术片。以往常说某一部电影是艺术片,我看了后不理解。但是看完了《The room next door》,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片。

《The room next door》里面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如果单纯是为了看剧情的话,会觉得《The room next door》索然无味,这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冲突。

一个没有冲突的影片,呈现的是美。这是电影《The room next door》打动人心的地方。

与其说整部电影是各种各样的对话的剪辑,不如说所有的对话是《The room next door》里面主角玛莎·杭特(Martha Hunt)人生最重要部分的剪辑。

整部电影犹如玛莎·杭特的自传一样,充满了喜怒哀乐,但始终是美的角度展示的,意在构筑玛莎·杭特美丽的死亡。

而玛莎·杭特的死亡是安乐死,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同样安乐死的沙白白。看到有人在搜索“沙白白短暂的生命之旅呀”,不禁心中生起一丝温暖。

沙白白短暂的生命之旅是美的,而玛莎·杭特的安乐死同样地在追寻美,这表现在玛莎·杭特选择的最后一天阳光明媚,她特地化了美美的妆,穿了一件柠檬黄色的西装,呈现给世界一种温暖明媚的感觉,死在一个美丽的自我里,死在一个美丽的环境里。

玛莎·杭特特别选择了树林中的一个小屋,与自然为伍,有花有树有鸟有大自然的一切,眼之所见,耳之所听,皆是来自大自然。

在玛莎·杭特决定结束生命前,她对世间的性、书、音乐等一切人类创造的美好的东西不再感兴趣,而着迷于大自然里的树、鸟、阳光等。

这是电影的一种主旨,有一种人类要回归自然的意思,而只有人类回归自然,才能与美为伍。

电影本身基于2023年出版的书《邻人之爱》,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全人类遇到的问题,包括战争与和平、单亲家庭、越战、PTSD、爱情、安乐死、暗网、宗教、同性恋、气候变暖、新自由主义、极右翼等。

这些问题全部通过对话去呈现,里面的很多问题的观点,应该是美国一直以来,由好人卡特开始倡导的价值观。

不过,目前这些价值观在美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电影并没有以玛莎·杭特的安乐死结束,而是在大雪茫茫中结束,似乎也在暗示引导人类美好未来的价值观正在大雪中接受考验。

好的悲剧总是美的,所以玛莎·杭特的安乐死也是美的。两种美交织在一起,玛莎·杭特的悲剧是她无法改变她过去悲剧式的一生,但是她在结束生命时以与自然相融中告别。她告别的是这个看不到希望的世界,带着大自然的美丽而去。这是第一层的美。

第二层的美,关于人类所有的话题的结果都是悲剧。比如在剧中,英格兰和达米安关于全球变暖的对话,达米安表现出的对人类应对全球变暖的灰心丧气,他说:“我对人类会走上正途彻底死心”。

此时英格兰说,“我每天都有心理准备马莎会死在床上,但这不妨碍我跟她共享每一刻。恰恰相反,我向她学习,你也应该。因为在悲剧中仍能尽情生活,这必然会很痛苦,但我能承受。我努力活在她拥有的喜悦中,带着同样的感激。”

在悲剧中尽情生活,这应该是第二层悲剧。人类在在悲剧中,但人类能做的只能是尽情生活,这种生活是以美的形式。

所以无论是玛莎·杭特的安乐死,还是人类的悲剧,都以美丽的方式结束。什么是美,就是尽情生活。玛莎·杭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一直是在这么做的,沙白白也是。

如果一部好电影满分是五颗星的话,我给电影《The room next door》四星,值得一看,推荐朋友们观看。

(木田之光写于2025年2月23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