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参加养老保险退休领取的养老金高低,主要和缴费基数、缴费年限、退休年龄三大因素相关。这三大因素在养老金计算中究竟扮演着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看看哪一个更重要?
退休养老金计算公式。
目前我们的养老金计算公式主要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的。
①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指的是该省份的全口径社平工资或者单独公布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当然这也是近年的政策,早些年很多地方使用的是城镇非私营单位社平工资。这一部分保障的是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的购买力。
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其实指的是本人的缴费基数÷社平工资的比值的平均值。当然一般指的是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以后的缴费年限,情况也是比较复杂的。平均缴费指数一般在0.6~3之间,个别情况会低于0.6或者高于3。我们可以理解为对应着我们60%~300%档次缴费,毕竟缴费相差4倍,养老金有所差距也应当能够理解。
缴费年限直接是养老金计算的一项因素,跟基础养老金成正比。
平均缴费指数0.6,每缴费一年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平工资,而300%档次缴费每年只能领取2.0%。相对来说,基础养老金更照顾低收入人群。
②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是每月按照缴费基数的8%积累。但是每年还会按照国家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早些年是全省公布,不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2016年开始由全国统一公布。也就是个人账户余额既跟缴费基数有关,也跟缴费年限有关。毕竟时间长了,个人账户余额的利息也会更多。
退休年龄,能够影响的是养老金的计发月数。我们常用的是50岁195个月,55岁170个月,60岁139个月。具体的计发月数是下边2005年制定以来并没有改变:
究竟哪一个更重要一些呢?
一般来说,最重要的应当是缴费年限。缴费年限不仅仅决定了养老金的高低,而且还是领取养老金的先决条件之一。目前是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再达到退休年龄,才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2030年开始将会逐渐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每年提高半年,到2039年将达到20年。
第二重要的是缴费档次,缴费档次可以从60%~300%变化较大。但是基础养老金计算跟缴费档次明显挂钩,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则直接是和缴费档次成正比。如果我们缴费年限不够的情况下,为了更高的养老金,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缴费也是较为必要的。
第三重要的是退休年龄。从2025年开始,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落地,人们的退休年龄也有了选择。有条件的人群可以和单位协商,最晚弹性推迟三年退休。人们也可以弹性提前退休,但不早于原本的50岁、55岁和60岁退休年龄。不过话又说回来,退休年龄越晚,一般缴费年限会越长,计发月数会越小,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越小。
综上所述,对于退休金的高低,很明显还是缴费年限更重要一些,只要有负担能力,尽量不要中断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