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还是京东副总裁时,发现自己患了渐冻症。这开启了他的寻医之旅。
那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时刻。有病乱投医。他在自己的书《相信》里记录了那些至暗时刻。其中的一些情节是这样的:
“疑难杂症”4个字和“奇门异术”简直是天生一对。如果不得这个病,我不会知道原来民间有这么多“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他们可以用意念治病,可以从几千里外发功,还有用写符、念符、烧符、吃符来驱邪疗疾。
有位“大师”经过推算,言之凿凿地说我三魂七魄的位置都不对了,需要重新调整魂魄;有的“大师”声称自己和外星人有过接触:“我给你发的是暗物质。”
这些民间“高手”用起物理学名词来毫不客气。还有位“大师”说:“我用量子纠缠治你的病……量子你知道吗,得过诺贝尔奖的!”
https://mp.weixin.qq.com/s/dj96A1R-NwZkz-yYSZ4wCQ
但奇怪的是,虽然屡次被神医所欺骗,但蔡磊仍支持绝症患者去看民间神医,寻求所谓的安慰剂效应。他甚至还投资中医相关项目。
这其间的认知状态值得玩味。
1
蔡磊说,那些“神医”绝大多数都是朋友力荐的,有的朋友甚至从外地飞过来要亲自陪我去,他们真心相信这些奇人异士能救我的命。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拍着胸脯保证:我的病就是被那个神医看好的!
可信吗?
蔡磊患病后,朋友推荐的“神医”多声称拥有“祖传秘方”“量子疗法”或“超自然力量”,甚至有人专程陪同蔡磊接受治疗。这种推荐源于朋友对蔡磊的关心与对“奇迹”的渴望,但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差。
朋友往往只关注极少数“成功案例”(如某患者症状暂时缓解),却忽视绝大多数无效甚至有害的案例
许多推荐者缺乏医学常识,误将“玄学包装”视为科学突破。例如,有“神医”用“暗物质”解释疗效,或宣称“女娲观音显灵”,这类说辞利用公众对科学术语的模糊认知和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倾向。
朋友因信任“熟人背书”,忽略了对疗法本质的理性验证,形成伪科学信任链。
蔡磊用安慰剂效应说服自己。毕竟安慰剂也不是全无疗效。
但问题是:一个绝症患者,靠安慰剂能起什么作用?
蔡磊说:
有算命先生看过我的生辰八字后,说我五行缺金缺水,所以受此劫难,让我改名;风水大师也算过一卦,让我搬离原本的家;还有位高僧,人在美国,不远万里点化我,说我只有跟着他出家,方能渡过此劫。
我也知道这些未必科学,但除了最后一条,我都去做了。我把视频号的名字改成了蔡磊润谦,按照风水大师的建议换了一套住所……
他这是被各种大神彻底拿捏住了。
2
蔡磊在《相信》一书中坦言,尽管多次受骗,仍会尝试新疗法,因为“绝望中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是希望”。
这种心理机制体现为,将自己付出的代价合理化。金钱、时间、精力投入,在此被解释为“必要的牺牲”,认为“不尝试才是最大的失败”。
其中必然有选择性记忆,譬如夸大治疗过程中的短暂舒适感(如按摩后的放松),忽略长期无效性。
安慰剂效应本身具有双重性。
安慰剂效应可短暂缓解主观症状(如疼痛、焦虑),但其本质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心理预期的响应,而非真实疗效。
蔡磊鼓励患者尝试部分“无害”的民间疗法,可能意在利用安慰剂效应维持心理韧性。例如,某些中医调理虽无法治愈渐冻症,但能通过心理暗示改善患者情绪。然而,过度依赖安慰剂可能延误科学治疗,甚至因无效疗程加剧绝望感。
患者社群中常流传“某疗法有效”的传闻,形成群体性认知泡沫。蔡磊的公众影响力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部分病友将其尝试视为“权威认证”,从而盲目跟从。
蔡磊不仅没有呼吁监管部门严查“包治百病”宣传,避免患者沦为商业骗局的受害者,反而将“神医”一定程度上合理化。
就此而言,被书评界吹捧的《相信》其实是有毒的。
3
正确对待绝症,需要平衡希望与理性,也需要构建科学支持体系。
蔡磊当然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譬如以循证医学为核心,依靠团队推动的10条药物管线进入临床试验,正是基于基因靶点与人工智能的科研成果。
他也正视疾病不可逆性,通过AI技术完成演讲、记录生活。这既是对抗病魔的宣言,也是接受现实的体现。在专业心理辅导下完成“意义重构”,将目标从“治愈”转向“生活质量优化”。
蔡磊发起的“渐愈互助之家”为患者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尝试。
这些与他对神医、风水和五行八卦的信奉,奇异地混合在一人之身。
蔡磊的挣扎揭示了绝症患者面临的认知与伦理困境:既要抵御伪科学的诱惑,又需保留对抗病魔的心理韧性。他的这句话是极好的:“等待换不回希望,与其等死,不如战斗!”
——但这场战斗的武器,应是理性与同理心,而不应包含盲目与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