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缕缕春风吹拂大地,行进中的东港区踏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自信进发。在“项目提升年”牵引下,“三区互融”、城市经济、工业突破、城乡一体、民生福祉、社会治理实现新提升“六大提升”协同推进;传统产业加强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卡位,不断拓展发展的广度、提升发展的热度、攀登发展的高度,以实干之笔描绘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
在发挥“市区一体”优势中厚积新势能
东港,日照市的主城区。身为主城区,东港的发展优势在哪里?在平台、资源、政策的高度集成,更蕴含在“市区一体”发展的大棋局之中。
打开行政区划图,“航海+航空+高速+高铁”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舒展着东港开放发展的臂膀。中央活力区、空港经济开发区、钢铁配套产业园、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基地等一个个功能园区、产业基地紧扣全市“大棋局”精准构思,描绘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版图。
“要拓展视野,放在全市的坐标系中考量自身发展。”东港区委书记何文表示,东港区必须坚持“市区一体”,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依托港口、大型国企等平台,加快优势互补、要素联动,努力在推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港产融合发展上勇挑大梁、担当作为,实现服务全市、自身发展“双赢”。
穿过港口看东港。坐拥6亿吨吞吐量的日照港,东港区更看重的是,不断延伸的向海发展触角,如海潮般的发展辐射。
石臼街道,身处港产城融合发展“前哨”,每一名干部都视服务港口为主责主业。东港区组建专班,围绕港产城融合,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招引,加快打造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聚集区和航运人才综合服务聚集区,把港口“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新增量已经开始显现:随着石臼片区城市更新和海龙湾片区开发建设,更多的项目将在这里聚集。批发贸易、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临港产业在这里积厚成势。
在全力谋招推服中蓄积新动能
轰,轰……位于涛雒镇的钢铁配套产业园,又一个产业项目破土动工。回响全年的机械轰鸣声,让东港的大项目与日俱增,孕育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要素保障好,项目建设“加速跑”。从年初盟维科技高能航空动力电池生产制造项目和京东(日照)人工智能数字外包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到力山特二期项目加速推进,再到一个个新项目破土动工,东港产业项目建设“热气腾腾”。“项目为王”的主旋律,在这里激发出强大发展脉动。
着眼“大棋局”落子“新赛道”。东港区正紧攥“项目提升年”这一总抓手,瞄准头部企业、链上企业,拓展场景招商、基金招商、股权招商等模式,持续招大引强、培大育强,以重大项目推进,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按“图”寻商、沿链招商、以商招商的步步深入,带来的是项目建设的风生水起。既有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富含未来因子的新兴项目,又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充满科技感的传统产业,一个个项目在此聚点成链。高质量发展中的东港后劲越来越足。
重大项目建设“加速跑”的背后,离不开一系列举措保驾护航。130个省市区重点项目、116个市库重点项目,全部由区领导牵头包保,带领专班节点化调度推进、动态化梯次培育、清单化要素供给;对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职能部门提前介入,提前熟化条件,确保“拿地即开工”……东港区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就是要树立鲜明导向,人人都是营商环境,齐心协力大上项目、大兴产业、大抓发展。
在创新中释放新活力
共建电液控制实验室,在智能电液控制细分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导入数字管理系统,推动生产自动化改造;自主研发智能无人天车系统、智慧物流装备与智能库管系统等技术与产品……新春伊始,东港区各个生产企业不约而同地将主攻方向锚定产业创新。
在东港人看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两点:一要高新,二要创新。
今天之东港,坚持将“新”置顶,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
盯紧“新绿”发展方向,聚引新项目,壮大新产业,新的动能在积蓄。正在实施的数字经济重点行业三年突破行动,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招引落地京东人工智能、淘钢网等数智型项目,为高质量发展装上数字引擎。瞄准新能源,前瞻布局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三庄集中式光伏、山东华电电化学储能等项目建设,抢占新能源“蓝海”。以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契机,围绕发展航空材料、维修培训、无人机制造等优势产业,拓展空中游览、低空配送、无人机测试等新场景。
与此同时,众多传统产业也搭上创新的快车,进行转型升级。专注于铝合金锻件研发制造的日照德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继推出热交换管理系统核心阀岛产品后,又联合科研院所,进行新能源汽车配件新产品研发。借“退城进园”进行数智化改造的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与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生产线与工人同步升级……一个个企业练就“独门绝技”,合力提升东港产业发展的含“新”量。
今年,东港将借“城市+大学”融合发展,加强与驻区高校互动,探索人才“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合作模式。完善科技型企业“链条式”梯次培育机制,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正在东港兴起。
(大众新闻记者 丁兆霞 通讯员 王西辉 卢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