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雄竞,没见过中年雄竞,竞的还是48岁孕妇吴俪梅(吴越饰)的心。
前夫哥送来精致西餐:
现老公端来爱心鸡汤:
吴俪梅照收不误。
好超前的情节,好精彩的画面!《180天重启计划》看得我边笑边高呼,国产剧也能拍出这么鲜活又有趣的一幕幕。
继《我在他乡挺好的》《装腔启示录》等高口碑剧集后,李漠导演再次像素级捕捉都市人的精神状态和非典型家庭的情感褶皱。
不夸张地说,《180天重启计划》每一集都硬控我的笑点和泪腺。
它浸透情感,也不惧表达,切口锐利,底色却温柔。
最难得的是,它说出了好多我们深埋心底却不曾开口的痛与爱。
是妈妈,是女儿
吴俪梅、顾云苏母女产科相遇,面面相觑。
好消息:不是女儿未婚先孕。好消息+1:是妈妈怀了。
想不到吧,28岁顾云苏的新工作将是照顾48岁怀孕的妈!
这颠覆预期的一幕,只是个开始。
点开《180天重启人生》,一键进入对抗路母女的镜像人生——
顾云苏,自带一股疯劲。
上司男友秦宇轩一声不吭找到了上海的工作,一声不吭跟领导说顾云苏也要离职,默认她会跟随自己前往上海。
恋爱长跑三年,顾云苏在这一刻猛然发现自己失去了人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像个毫无自由意志、可随身携带的物品。
对方的理由还特别冠冕堂皇——为你好,让你高兴。
咋办?
直接掀桌。
在全公司面前公开、分手、辞职一气呵成,爽快又利落地做出切割,奔向妈妈的怀抱。
虽然酒醒之后难免失落后悔,但顾云苏的犟种性格和超高执行力,完全继承其母风范——
吴俪梅,90年代选择离婚的奇女子。
女儿可爱,老公上进且帅气,不妨碍28岁的她下定决心离开安乐窝。
是夜,吴俪梅向老公顾康旗娓娓道来做了8年家庭主妇的不安全感,表达想要继续学业、追求自我的诉求。
她的真诚心声,换来对方沉睡的鼾声。
周雨彤饰演青年吴俪梅
吴俪梅离了婚,重启人生,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精气神,走向自由独立的明天。
从高楼搬到平房,物质条件骤降,精神层面却出奇富足。
一句“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才刚要开始”,隔着屏幕在我心里播种太阳。
开局都站在28岁的命运交叉点,经历交织互文,让这对母女形成一组镜像关系。
从各自视角出发,既展现她们不同的生命轨迹,又暗示了命运的传承与超越。
这种叙事方式既新,又妙。
母女俩犹如“时空双生花”,各自经历风雨,也勇敢绽放光华。
她们的挣扎,撕扯出女性在不同时代相同的困境——
不被看见。
即便本身再优秀,她们也被放在第二性,被理所当然地认定是应该牺牲的那个。
而在她们主动跳出这个怪圈后,逐渐清晰的是两人的主体性。
一个拒绝“为你好”的绑架。不是自己挣来的,顾云苏一概不要。在她身上能窥见众多当代独立女孩的身影。
一个追求“崭崭新”的明天。吴俪梅的母亲形象簇新,她不被要求神圣,没有被歌颂,更不需要牺牲,她只需要全然地成为她自己。
两个女人微笑和奔跑的样子,力量感都快漫出来,看得人暖洋洋,充满希望。
妈妈,救救我
相似的反骨与坚韧在顾云苏和吴俪梅的血脉中流淌,浑然一体又各自独立。
她们都拒绝被定义,会以激烈的方式反击不公。她们也都懂得“爱己”的重要性,不畏惧袒露真实人性的棱角。
在这样两个具有主体性的鲜活女人之间,母女关系涌动出更具张力的母题。
因为太过相似,所以相互理解、彼此袒护。
谁说吴俪梅一句坏话,顾云苏第一个暴起反击,亲爹也被她说到破防。
顾云苏文字里的灵气,吴俪梅第一个看见、发掘,迅速着手帮她实现个人价值。
也因为太过相似,所以口角不断,知道刀子往哪里扎最痛。
吴俪梅选择高龄生产,顾云苏最为反对。
不是害怕有人抢占了妈妈的注意力,而是心疼妈妈又要受一遍母职惩罚——
见证过吴俪梅的疲惫与艰难,顾云苏潜意识觉得自己也许曾是妈妈的“拖累”。
她肯定偷偷想过,如果没有自己的存在,妈妈也许会过得更好一点。
母女关系最常见,却也最难写。
《180天重启计划》无意制造爽文,或在乌托邦里建构最完美催泪的母女情深,相反,它追求复杂性和矛盾感——这是真实最难以抹去的一笔。
那些幽微混沌、难以言表,往往让人代入感强到爆炸。
当斑驳的相册摊开,相似的构图出现。
母女二人的青春不断切换,顾云苏和吴俪梅在时光中互为镜像,子弹一次次射出,正中两人眉心。
以前,小顾云苏去舞厅门口等吴俪梅。
离婚后吴俪梅喜欢上了去舞厅跳舞,缅怀美好的少女时光,享受被邀请被瞩目的一瞬畅快。
女儿从不理解到100%支持,一句“我希望你快乐”,让吴俪梅被真正纯粹厚重的爱包裹。
现在,吴俪梅去酒吧捞起颓废的顾云苏。
失业失恋没存款,可只要妈妈在,顾云苏就有靠山。
无数呼应耐嚼的细节中,最让我眼红红的是这一幕:
吴俪梅一笔一划记录顾云苏出生后的身高体重,顾云苏清晰完整地记下吴俪梅的产检数据。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生命的回响与延续。
妈妈,我是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我看见的你如此具体,正如你看见的我如此鲜活。
4K东亚家庭画像
妈妈比爱更诚实,比永恒更具体。
《180天》中,妈妈的妈妈——外婆的出现,是一大妙笔。
外婆敲开家门的一刻,故事从母女关系延伸出代际问题,更全面地勾勒出一幅4K东亚家庭画像。
剧里三代女人的相处中有太多生动的场景和细节,真实得好像在我家装了监控。本观众不语,只一味共鸣。
比如,面子大过天。
吴俪梅未婚先孕,婚礼上爸爸干脆没出现,妈妈赵老太一边笑脸迎客,一边叨咕着不光彩。
好话反着说。
赵老太和大女儿俪菊一起来吴俪梅的城市看病。
明明是想借大女儿的势,在女婿面前帮小女儿撑腰,她却把话说得拐弯抹角,无形中“拉踩”两个女儿,让俪梅心里不痛快。
人均隔代亲。
作为外婆,赵老太从不吝啬向顾云苏表达爱意。
睡觉前的“拍拍”,照相时的贴近,两人亲昵的画面无比美好。
三个女人一台戏,吴俪梅总拿结盟的她俩没办法。
可作为母亲,赵老太与吴俪梅相处却总显得有些突兀。
做饭时区别对待,给吴俪梅吃贵价鸡蛋、活鱼汤,让饭桌上众人一秒尴尬。
半夜钻进吴俪梅的房间关空调,还小心翼翼地提醒她不可以有性生活……
两人之间总是那么拧巴,既像隔了一层纱,又缺乏必要的边界感。
48岁的吴俪梅仍受困于妈妈的控制欲,难免心生烦躁。
但有意思的是,这种矛盾的相处模式也严丝合缝地套在了吴俪梅与女儿顾云苏身上。
吴俪梅未经顾云苏同意,就帮她拒绝了小说影视化的合作之一,让顾云苏再度道心破碎,两母女大吵一架。
而在资深编辑吴俪梅看来,创作者的尊严与初心何其珍贵。
她不希望女儿用心写出来的小说被改得面目全非,也想帮助女儿少走一道弯路。
你看,妈妈的爱好像过于强悍,总是以攻击性为保护色。
妈妈的爱也过于笨拙,总是下意识掩饰好意,生怕暴露自己的无知与脆弱。
有时候,妈妈的爱还带着时代局限性,一句“为你好”脱胎于她们那一代的生活经验与处世哲学。
就像赵老太认为菜籽油最安全,防妊娠纹也能用!
当看到一大桶菜籽油出现在吴俪梅床头,我忍不住“噗嗤”出声。
同时我也清楚看见,这或幽默或犀利的一笔笔,点破的是东亚家庭相处中的难解困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都在付出,却彼此孤独”,也精准捕捉了母女关系中最紧密最温暖的羁绊。
可贵的是,《180天》不仅展现了代际传承的错位之爱,也提供了新的表达窗口和解题思路。
它用一个个绝妙的闲笔告诉我们,这场没有硝烟的代际战争指向的不是胜负,而是在相互刺痛中达成的深层理解——
第一次,代替女性体验生产痛的不是丈夫,而是女儿。
顾云苏嗷嗷叫着走下操作台,眼眶含泪。
第一次,生产后遗症——漏尿被影视剧正视。
吴俪梅一个喷嚏,是妈妈赵老太立刻蹲下,用围巾裹紧了女儿的体面。
直到走的时候,妈妈手里还握着湿成团的围巾。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之所以难断,是因为爱在模糊对错的边界。
那些以愤怒掩饰的关心、以沉默捍卫的守护、未被看见的付出,共同构成东亚家庭关系最痛也最动人的底色。
还有,那些未言说的爱和未竟的遗憾。
谁都敢说,《180天》第八集是近期荧屏上最狠的一枚情感震撼弹。
赵老太骤然离世,没听到女儿吴俪梅迟来的道歉。
顾云苏点开语音框的一个个红点,手机里传来的声音那么熟悉,可已经是隔着生死。
屏幕里顾云苏默默哭泣,屏幕外我跟着泪流满面。
最终,顾云苏选择“替”外婆原谅,让妈妈宽心。
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笔——让误解终结在新一代手中,让更年轻也更擅表达的人去弥合代际伤痛。
梧桐树下,陪伴吴俪梅的人从赵老太变成了顾云苏,祖孙俩做了最后一次默契同盟。
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个画面。
它很美,很残酷,也很有力量。
它让终结成为新生的开始,唤来新的可能。
也在提醒我们:去陪伴,去表达,去抓住所有细微的幸福。别等妈妈听不见。
“妈生宇宙”+1
轻盈,是李漠导演最擅长的笔触。
只有小孩碗里才有的鸡蛋,母女接连泼向碎嘴邻居时溅起的水花,公园湖面飞过展翅的鸟……日常琐碎烂漫充盈视线。
以往讲原生家庭、代际关系的戏剧作品总是自带沉重底色,可《180天重启计划》却氛围跳脱、基调积极。
我很喜欢剧中一些巧妙设计:
用对待一条鱼的方式,描绘三代女性不断迭代的生存智慧。
赵老太可以等上好几个小时,以低价拿下一条刚翻肚皮的鱼。
吴俪梅有耐心,但不多,眼珠一转暗示女儿。
顾云苏一刻都不想等,让外婆转移店主视线,手刃活鱼,迅速拿下;等外婆和妈妈回家了,再回头给店主补差价。
祖孙三代一通操作,默契又俏皮,烟火气十足。
包括这场小小的同盟配合在内,剧中很多情节都让我想到一个词:“妈生感”。
这里的“生”是生命力的生。
很难得在一部国产剧中看到诸多女性无畏绽放自己的盎然生机。她们是流动的,跳跃的,自带一抹亮色。
48岁正是闯的年纪,吴俪梅孕育新生命是对自我的坚守。
当年她将自己从家庭主妇生活中解放出来,如今她依然掌控自己的人生,那股灵动劲儿丝毫未曾褪去。
隔壁床阴阳怪气,她白眼回击;顾云苏红鸾心动,她猛嗑cp。
对于生孩子这件事,吴俪梅最难得的是没有耻感。对劲!只要身体和经济条件允许,谁的身体谁做主。
28岁失业也无妨,顾云苏抛下生存焦虑,回家做全职女儿。
在家庭生活中,她重新审视内心焦虑的来源,承认自己的不足与脆弱,一步步向前跑。
她要追逐的,不是上位者的脚步,而是自己真正的渴望。
外婆年过花甲仍积极地学习,面对事物保持好奇心。
即使带过好几个小孩,也坚持去学科学抱娃的手法,打算再贡献一份力。
就连作为配角的女孩子,也有自己的光彩。
小学女生短短几句话重新定义“狗咬狗”,字字珠玑,让我恨不得拿小本本记。
我太喜欢这部剧对于女性成长的刻画了。
轻喜剧外壳下,成长命题厚重但不沉重。代际之间的行为对照,能看见精神火种传递的痕迹。
母亲的逃离为女儿埋下觉醒的种子,女儿的回归反向照亮母亲的自我之路。
她们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有切割腐肉的胆魄。
她们不遵守社会时钟,不在意外界眼光,无论处于什么人生阶段,都有一腔开创自己的“黄金时代”的热血。
当吴俪梅告诉顾云苏,“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事”;当顾云苏维护孕期被裁的妈妈,怒怼性别歧视的领导,掷地有声“不是我自己挣的,我一样都不要”。
我渐渐明白剧名中“重启”的真正意义——
是直面困境的主动选择,是探索自己的活法的敏锐。
是一切崭新的灿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