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为岁首,农为行先。

2月20日上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总结本市2024年“三农”工作,分析形势任务,研究部署2025年工作,强调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月22日上午,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明确部署具体任务,动员全市农业农村系统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目标任务,聚焦“四条战线”发力,明确路径、突出重点,干稳干准、干实干好,以“打头阵 当先锋”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当前,本市“36111”稳产保供体系稳固均衡、设施农业和现代种业等“新质生产力”孕育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振兴片区、绿色增粮先行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牌农业建设等创新打法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充实、示范效应不断凸显。与此同时,“三农”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既有新趋势新特点,也有新情况新问题。“三农”工作的目标要求更高,使命责任更重,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聚焦“国之大者”,守牢稳产保供线

“小麦即将返青,得密切关注墒情变化,因地因苗加强水肥精细管理,促苗早发快长。”在即墨区蓝村街道绿色增粮先行区小麦种植基地内,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孙旭亮给种粮大户开出“药方”。

雨水节气已过,春管春耕工作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为了让更多农民掌握春季麦田管理技术,市农业农村局下发《2025年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结合正在开展的“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组织农技专家深入麦田,指导农户开展田间管理……本市各区市抢抓农时,加紧春季农业生产,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不容有任何闪失。“粮食”二字重千钧。去年,本市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产量321.42万吨,同比增长0.9%,连续7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粮食播种总面积为724.97万亩,同比增长0.2%,粮食平均亩产443.36公斤,同比增长0.6%。较上一年,实现了总产、总面积、单产“三增”,其中单产为近十几年来最高,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作出青岛贡献。


莱西市栽种马铃薯(摄影:解俊)

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上,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袁瑞先表示,聚焦“国之大者”,守牢稳产保供线,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具体来说,着重抓好三项工作。抓好绿色增粮,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推广农机新装备6000台套以上,新增水肥一体化5万亩以上;加快推进10个绿色增粮先行区提档升级,高水平打造集成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青岛场景,为“胶莱河”省级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提供青岛支撑。抓好“新质牧场”,突出新结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四新”引领,高质量建设一批应用新质生产力、形成产业增长极、具备核心竞争力、引领现代畜牧业、呈现未来新元素的“新质牧场”。同时,毫不放松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牢牢守住畜牧业安全发展底线。抓好质量品牌,开展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和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建设,推动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上市地产农产品80万吨以上,开展农产品定性定量检测和快速检测,强化检打联动和农业综合执法,持续净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环境;新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绿色优质农产品60个以上,力争“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连续7年进入全国“十强”。

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发展线

2月23日,在位于上合示范区的国家兽医公共卫生中心胶州创新基地一期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塔吊伸展着长臂,精准吊运建材,与机器的轰鸣声、往来穿梭的工程车辆相互交织,构成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画卷。据项目管理人员匡政介绍,该项目占地132亩,总投资7.9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建成一批国际组织联络处,国家参考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团队,能为1000余名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工作和学习的条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本市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突出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推进乡村产业转型提质,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1%,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4%,一产固投同比增长14.2%,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全市32个农业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6亿元,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新认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11家,营业收入达2492亿元。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481.6亿元,同比增长9.4%,连续1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出台全国首部统筹“大种业”发展的《青岛市种业促进条例》,“青农云脑”入选2024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

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坚定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速不低于全省目标不动摇,为全市经济大局多做贡献。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提出,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发展线,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做强现代种业,落实《青岛市种业促进条例》,高质量编制种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保、育、测、繁、推、管”一体化种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放大“拨改投”种子金使用效能,支持清原农冠、金妈妈、未米生物等引领型种业龙头做大做强。做强设施农业,落实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统筹推进种植业、畜牧业、冷链烘干等设施化发展,培育数字农业示范园、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智慧畜牧业应用基地等10家以上,有序推进“一张网”“一件事”等“青农云脑”数智项目实施。做强加工农业,支持引导农业加工龙头强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带动全市8条百亿级和15条十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确保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稳定在2400亿元以上。

聚焦宜居宜业,夯实乡村建设线

“现在的农村,出门是田园,进门是现代化,这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村民李淑芬说起农家小院的变化赞不绝口。在城阳区棘洪滩街道,由村民议事会主导的“微更新”计划正在改变乡村肌理,废弃的碾盘变成景观小品,老宅院改造为乡村书屋,连片闲置宅基地转型为创客空间。这种“村民自治+专业设计”的共建模式,让乡村既留住乡愁记忆,又焕发时代生机。

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把农村建设得美好,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坚持片区引领、“点片面”统筹,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升级,2024年新建省级和美乡村112个、市级和美乡村100个;统筹推进103个乡村振兴片区年度重点项目,6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片区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生态环境显著提升、整体成效日益显现;以“清洁乡村净美家园”为主题,组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回头看”,打造“微整治精提升”空间节点1517处,105个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实现提档升级,青岛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地区,乡村持续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莱西市栽种马铃薯(摄影:解俊)

乡村建设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乡村振兴片区引领带动作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优化布局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办好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提出,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夯实乡村建设线,加快促进农村现代化。提升片区质效,统筹做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项目建设、对外推介、整体运营、有效管护,构建梯次建设、联动耦合工作格局,确保良性运转、长期释能、带动全域。打造和美乡村,坚持硬件和软件一起抓,选准村庄,干实项目,塑形铸魂,新建市级和美乡村100个、累计达到900个,推动100个基础薄弱村整治提升,实现面貌大改观。立足“产村人”融合,深化美丽乡村与美丽文化、美丽产业、美丽经济协同发展,打造5个乡村文化体验区和10个农耕主题精品展馆,储备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库项目30个以上,打造一批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名村。提升人居环境,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收官战,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清底子、建机制、固长效,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

聚焦强村富民,稳固富民增收线

在即墨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一场特别的“路演”正在进行。种粮大户刘振华用200亩土地的经营权做抵押,成功获得300万元信贷支持。“以前守着‘金土地’却贷不到款,现在土地确权证就是‘活资产’。”他道出青岛农村改革的深层突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我市坚持先行先试、循序渐进,以14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改革试点为支撑,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202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同比增长6.1%,达31560元,位居全省首位。莱西市获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西海岸新区获批全省唯一国家土地延包整县试点,宅基地审批管理“一件事”获评全省法治为民14件实事之一。扎实推进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2024年全市农村产权交易额新增32.7亿元。构建“19+6+N”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撑体系,实现主粮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主要品种全覆盖,在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评价中青岛进入全国第一档。

乡村振兴、制度先行,让广大农民获得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牢牢把准改革方向,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用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提出,聚焦强村富民,稳固富民增收线,扎实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深化改革为民,针对农村“三资”、土地延包、宅基地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形成一揽子“答疑包”,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攻坚提质行动,接续推进各项国家级、省级农村改革试点,总结提炼试点成果。深化金融支农,优化提升“种子贷”“齐鲁富民贷”等支农金融服务,坚持“增品、扩面、提标”,完善“19+6+N”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撑体系,为全市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风险保障,全方位扩大农业农村需求,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深化有效衔接,突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拓展脱贫攻坚任务重点村三个重点,对全市脱贫群众分类开展精准帮扶,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高质量做好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劳务协作提质等协作工作。

会议强调,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持续精准发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纪律建设、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积极干事创业、坚决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为打造高素质“三农”干部队伍、凝聚发展合力提供重要保障。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亚梅 通讯员 冯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