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金)东部的山林中,M23反政府武装的狙击手趴在岩石后方,透过瞄准镜盯着山下政府军的装甲车队。与此同时,联合国安理会的圆形会议厅内,五常代表罕见地同时举起右手——2025年2月通过的安理会第2773号停火决议,像一针强心剂注入非洲大陆的伤口。这份由法国起草的决议,要求M23武装立即停火,同时敦促卢旺达从刚果(金)撤军。而中国代表傅聪的发言,则让这场非洲的局部冲突折射出国际政治更深层的博弈。

被殖民阴影笼罩的非洲伤口

刚果(金)与卢旺达的恩怨,就像东非大裂谷般深邃难平。2021年底复燃的战火,表面是M23武装与刚果(金)政府的对抗,实则是两国在矿产资源带上的角力。卢旺达指责刚果(金)包庇其境内反卢旺达政府的武装力量,刚果(金)则控诉卢旺达为M23提供武器和训练。这种“代理人战争”的模式,早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后便埋下伏笔——当时逃亡刚果(金)的胡图族武装,至今仍在两国边境制造动荡。

法国此次主导推动停火决议,背后藏着新殖民主义的影子。这个曾在非洲拥有19个殖民地的国家,至今仍通过法语区货币“非洲法郎”控制着14国的金融命脉。决议中特别强调“欧盟关注刚果(金)局势”,实则暴露了法国对钴、钽等战略矿产的渴求——刚果(金)的钴储量占全球70%,而这些矿产正是欧洲新能源转型的核心资源。



中国主张背后的全球治理观

当西方媒体将这场冲突简化为“非洲部落战争”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的发言掀开了另一层幕布:“非洲的问题必须由非洲人自己解决。”这句话背后,是2023年中非和平安全论坛上30国签署的《北京宣言》精神。与法国在决议中夹带“欧盟军事观察团”条款不同,中国坚持支持非盟主导的调解机制,甚至主动提出为双方建立加密视频谈判通道。

这种立场的差异,在刚果(金)东南部的科卢韦齐铜矿看得尤为真切。中国企业在这里建造的医院救治着交火中受伤的平民,而某欧洲矿业巨头的保安队却被曝向当地武装支付“过路费”。当西方总统一手举着人道主义旗帜、一手攥着资源开采合同时,中国提出的“非洲方案”更像是在修复被殖民主义撕裂的社会结构——毕竟,刚果(金)的国境线还是1885年柏林会议上比利时用尺子划出来的。



五常共识下的暗流涌动

安理会五常全票通过停火决议的表象下,藏着微妙的权力平衡。俄罗斯为换取西方对其能源政策的默许,罕见地未在非洲事务上投反对票;美国则试图通过支持决议,对冲其在台海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的负面影响——就在决议通过前三天,美国国务院官员还在炒作“台湾地位未定论”,结果被中国用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历史铁证狠狠驳斥。

这种“东边放火西边灭火”的策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引发了戏剧性场景:当地中国援建的和平大厦里,非盟特使正用华为视频系统组织刚果(金)双方对话;而在两条街外的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却在秘密约见M23武装代表。这种割裂恰恰印证了傅聪的警告:“外部势力若不能真正尊重非洲主权,任何停火协议都将沦为废纸。”



停火之后的路

决议生效后的第72小时,刚果(金)东部枪声渐稀,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M23武装要求政府军先撤出战略要地才肯解除武装,而卢旺达坚持要刚果(金)交出境内的卢旺达反政府分子。就像被暴雨冲刷的蚁穴,停火协议反而让各方积怨更清晰地暴露出来。

中国提出的“发展式和平”或许提供了新思路。在毗邻冲突区的卢本巴希,中刚合资的工业园正培训数千名青年操作采矿机械——这些曾经扛着AK-47的年轻人,如今戴着安全帽学习数控机床操作。当欧盟还在争论撤军时间表时,中国技术员已帮当地重建了被炸毁的移动通信基站。这种“以建设促和解”的模式,或许比西方惯用的“制裁+维和”套餐更能触及冲突根源。

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哈德逊河的波光,第2773号决议被归档进浩瀚的档案库。但刚果(金)雨林里的故事还在继续:当法国矿业公司的勘探队借着停火协议重返矿区时,中国援建的职业技术学校传出了第一声上课铃。这场停火究竟是新殖民主义的续篇,还是非洲自主发展的序章,答案或许就藏在两种发展模式的角力之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