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集团置业有限公司一则拟录用名单引发舆论风暴:
16名被录用的应届生中,13人为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QS全球排名19)、香港城市大学(QS排名54)、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名牌硕士,另外3人则是民办学校及普通二本院校本科毕业生。
这场“名校硕士与民办本科同框”的争议,既折射出公众对就业公平的焦虑,也暴露出国企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2月23日,国能置业公司发布公告,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说明中指出,3名本科毕业生应聘的国能包头置业公司主要从事“物业服务”“后勤保障”“商业超市”业务,3名毕业生“面试表现优异”,公司按照面试成绩择优录用。公告中特别强调“考生不问出处”。
国能置业积极回应公众关切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回应中的一些疑问,可能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查清楚:
其一是笔试的组织过程是否严格保密,如果这3名本科生能够在123人的公平笔试中进入前15,说明能力方面是没问题的;其二是面试的过程是否公正,可以对同批次进入面试人员的学业情况进行调查。
此次录用的3名本科生中,西安外事学院与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均为民办本科,其中西安外事学院在陕西省的录取分数线约380分,绥化学院本地生源高考成绩约350分,与一众名校硕士群体的教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触发了公众对“学历溢价”失效的担忧——当“寒窗苦读”的学历积累无法转化为就业优势时,教育投资的合理性会遭到质疑。
国企特别是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在此次事件中,当企业强调“综合素质择优录取”时,却未能清晰地展示民办本科生与名校硕士在综合素质上的可比性。加之公示名单的删除操作,都让公众对招聘程序的合规性产生了怀疑,公众监督权与企业自主权的界限也变得难以捉摸。
再者,事件中的国家能源集团置业有限公司是大型央企国家能源集团的子公司。我们知道,国有企业特别大型央企的使命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根据“三个集中”原则,国企需将资源向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其中,能源、交通、国防等关键领域是国有资本布局的核心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
反观国能置业公司公告指出,国能包头置业公司从事的主要是“物业服务”“后勤保障”“商业超市”等业务。国企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聚焦主业主责,剥离非主业资产——物业、超市、后勤等业务,对于国家能源集团而言,无疑应该尽早剥离,让渡给地方国企或者民营企业去做。
就业公平是当前社会的关注焦点,特别是当前人们普遍青睐“体制内”的背景下,对于国企、事业单位等体制内机构,人才选聘应当参考公务员考试,制定统一标准的流程。例如,中石化在人员招聘中采用“笔试30%+面试50%+综合素质20%”的评分体系,并且公开考核维度及权重,有利于消除“综合素质”沦为玄学的质疑。
同时,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如果大型央企还在扩张“物业”“超市”等业务,还在“与民企争利”,对于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毫无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