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圆子:年味里的故乡情
■黄锡冬
省未成年犯管教所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难以磨灭的记忆,或许是一本触动心灵的书籍,或许是一道慰藉味蕾的食物,或许是一处流连忘返的景致,又或许是一个刻骨铭心的人,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些记忆如同岁月深处的珍珠,被时光的细线串起,挂在生命的长廊里,时不时地闪烁着温暖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
在中国人的文化里,节日与美食总是紧密相连。端午节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春节更是美食的盛宴。小时候,物质并不富足,过年是一场盛大的期盼,因为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大快朵颐。那时候,我们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就像盼望着一场久违的甘霖,滋润着干涸的心田。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需求,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承载着儿时的回忆,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勾起无限思念。
我的家乡在皖北农村,那是一片质朴而充满温情的土地。每逢过年的前几天,各家各户都要蒸馒头,做包子。听村里老人说,过年哪怕生活再难,也要蒸上一锅馒头,寓意着来年有好日子过。馒头,这个简单而平凡的食物,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以前生活艰苦,大都蒸馒头,后来条件好了,就改为蒸包子了,不过有的老人还是以蒸馒头为主。再后来,蒸的东西也变多了,有圆子、炸豆腐块等,各家口味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些美味之中,我最爱的还是圆子。这是一种用碎面皮、猪肉以及各种佐料混合起来,蒸出来的一种美食。它以其色泽、口感、外形深受人们的喜爱。圆子,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符号,是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后来我在一些地方出差,发现有的饭店的菜单中有这种圆子,不过与我在老家吃的有所不同。那些饭店里的圆子,虽然也做得精致,但总少了些家乡的味道,少了些母亲亲手制作的温度,少了些那份深藏在心底的乡愁。
圆子的制作过程颇为繁琐,但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仪式感。首先,用优质面粉加水搅拌均匀,制成一张张类似煎饼的面皮,但不能添加任何佐料,也不能煎得太熟,七八成熟最佳,否则后续容易破碎。这一步骤需要耐心和技巧,就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恰到好处的把握。接着,用菜刀将面皮切碎,注意不能太碎。随后,加入生姜、葱、蒜、猪肉、鸡蛋、食用油等各种佐料,充分搅拌均匀。这时,将各种混合物放在手心用力搓成圆子,犹如夜明珠大小。旁边一个人端着一个小面盆,将团好的圆子放在面盆里,不停地转动,直到圆子的每个位置都覆盖一层白面为止。转动的过程可是个细活,不能太用力,否则圆子容易散开,导致“前功尽弃”。面敷均匀之后,再轻轻拿起放在准备好的蒸锅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蒸圆子也有讲究,最好用柴火。那柴火的噼里啪啦声,仿佛是新年的鼓点,敲打着我们的心房。刚开始大火将水烧开,随后转中火,最后用温火慢蒸,大约十多分钟就能蒸熟。对于那些外形不太美观、有些散开的圆子,我们就自己享用,品相好的则会送给亲朋好友。圆子刚出锅,热气腾腾的时候是最美味的,掀开锅盖,一股蒸汽散开,看着白中泛黄的圆子矗立在蒸锅里,一个个犹如胖胖的脸庞一样,瞬间勾起我的味蕾。母亲总是先盛起一个给我吃,问味道怎么样,然后让我趁热给亲戚们送一些。若是路途较远,就等到大年初一拜年时再送。
每到过年,母亲做的圆子依旧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期盼。它是我过年的独特印记,承载着我的故乡情怀和儿时的欢乐时光。那些年,我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圆子,一边听长辈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生活的艰辛,有岁月的变迁,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圆子,就像那岁月的见证者,默默地看着我们长大,看着家乡的变化,看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怒哀乐。
这些年,我走过许多地方,品尝过无数美食,有些确实令人惊艳,但唯有家乡的圆子,让我魂牵梦绕。它是年味的象征,是故乡的记忆,更是母亲的味道。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这份味道永远留在心间,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每当我感到疲惫,感到迷茫,只要想起家乡的圆子,想起母亲那温暖的笑容,我的心就会重新充满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乡的圆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是我对故乡的思念,是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永远的牵挂。
年复一年,岁月在变迁,但家乡的圆子,那份温暖的味道,永远不会改变。
原创征集
即日起,“安徽司法”推出特别策划【夜读】,原创文艺作品均可参与……
我们一直都在等
等一颗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的心
等一双善于观察 发现美好的眼
等一支妙笔生辉 画龙点睛的笔
等一篇行云流水 拍案叫绝的文
或许您是一位笔走龙蛇、力透纸背的60后
或许您是一位走南闯北、爱好摄影的70后
或许您是一位热爱写作、衔华佩实的80后
或许您是一位个性鲜明、打破常规的90后
或许您是一位桀骜大胆,勇于创新的00后
我们将在这里,为心怀星辰大海的您提供一个原创作品展示的平台
我们将在这里感受您最真的思想和最美的心灵
我们一直期待着您的加入 ……
作品要求:
原创作品,内容健康;
体裁、形式不限,散文、诗歌、摄影、绘画、朗诵、视频等均可。
投稿方式:
邮箱:sft7000@163.com,投稿按“姓名+作品”的方式命名;
邮件中请注明姓名、单位、作品主题内容及联系电话,作品以邮件附件的形式上传。
策 划
安徽省法治宣传和研究中心
编辑:若七
校对:方航、辛文
审核:徐春节
安徽省司法厅出品
投稿专用邮箱sft7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