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里头的白家老爷子白萌堂有仨儿子一个闺女,可最后却把当家的位置给了老二媳妇白文氏,还说老三能把家给败光了,老大要是还在倒是能帮上忙,看来这仨儿子都不咋地,没那个当家人的本事。
白周氏这个人吧,在剧里存在感不高,但有一段戏让人印象深刻。老二媳妇刚生了景琦,她请吴先生来算命,老大拿点心给她吃,她还嫌弃,可老三一来就吃起来了,还跟老三聊起点心来。这哪像个当家主母啊,算命先生在旁边呢,也不顾及下,想听就听几句,老三一来就被点心吸引走了。她这人没章法,想一出是一出,糊里糊涂过日子。这一桌子点心,也不知道给吴先生吃块,太不像话了。
白周氏这个当妈的也不行,眼光不好使。老大多好啊,稳重、踏实、善良,可她就是不待见,当着外人面也不给面子。老大脾气好,被气得不行,嚷嚷着要把点心喂狗。詹王府的老福晋倒是懂得识人,就信任白颖园,不光是因为医术好,还因为人品好。老三自私自利,滑头,白周氏觉得他说话好听,就偏爱他。这哪像个明白人啊。
白周氏不是个好帮手,生下景琦那天还出了大事。白颖轩去詹王府给老福晋和大格格看病,结果被砸车杀马。白家人还不知道,都等着白颖轩回来开饭,因为这是白颖轩当爹的好日子。白萌堂看儿子没回来,眉头皱着,担心出事,毕竟詹王府是皇亲国戚,稍有不慎就麻烦。白周氏倒好,只顾着催老爷开饭,一点没察觉到危险。
白雅萍这人吧,明明嫁人了,却天天住娘家,夫妻俩聚少离多,感情能不淡吗。她说不爱回家,嫌丈夫关少沂窝囊,公公太严肃。说白了,就是觉得娘家舒服自在,不想也不愿意融入婆家。她就是个不想事的主,难道还能在娘家待一辈子?要是真的受不了关少沂,干脆分了得了。看样子她也不是特别讨厌关少沂,都生了两个孩子了,那就好好过日子呗。
再看看二奶奶,她丈夫白颖轩够窝囊了,公公还是个说一不二的主。可她怎么做的?对丈夫一心一意,关起门来教训丈夫,但别人欺负他那就不行。她明白白家的荣辱跟自己息息相关。所以经常向白老爷子进言,第一次说觉得没必要让詹王爷赔马赔车,小不忍则乱大谋。白老爷子气得把金鱼狠狠摔地上。可二奶奶没放心上,白颖园被抓后,她主动请缨,带着车马去詹王爷家想说和。
白雅萍带着小儿子住娘家,首要任务就是带好儿子,她却成天管娘家闲事,还管不到点子上。简直就是添乱。白家老三经常挪用公账上的钱,老大看父亲身体不好,不想让他操心就瞒着,用自己小家的钱填补亏空。雅萍就把这事告诉二奶奶,让她去告诉老爷子。其实家务事就是剪不断理还乱,不是这么简单的,老三确实够坏,但老大有自己的考量。更何况老爷子门清,很多事不说他都一清二楚呢。
带孩子也是没个章法,总喜欢把孩子往上抛,逗孩子玩。二奶奶提醒了她多少次,都没放心上。结果老三以为二奶奶去父亲那告状,跑来找麻烦,踢门进来时,雅萍正好把儿子抛出去,因为受惊忘了接。儿子小宝后脑勺着地,死了!就因为这事,关少沂恨透了白家,也彻底对雅萍寒了心,所以逃难时才会抛下她。白雅萍受这两个重大打击后,变得疯疯癫癫。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完了一生。
看剧的时候,不免在想。一个出嫁的女儿总住娘家,当妈的怎么不劝劝呢?原来这个当妈的自己都没活明白。她从来没关心过儿女,家里出了天大的事,都看不到她的身影,看不到她有任何反应和作为。她出场不多,但每次基本都在吃,不是吃饭,就是吃点心。最心爱的东西就是点心盒子。一家人要逃难了,她却抱着点心盒子吃点心,一边说我死也死在北京城,我一个老婆子怕什么?琦一把将她抱起往马车走,老太太直嚷嚷的点心盒子!果然是母子同心。另一边,白颖轩不但不帮忙,只顾着把他的文房四宝放在马车中。看到这里,真的很感慨。大难临头了,母子两人没有一个关心百草堂,一个只顾着吃,一个只顾着玩。最终景琦抱着老太太和点心盒子,一起放进了马车中。也许是因为一路颠簸,到了天津之后,老太太一病不起,已经油枯灯尽了。
二奶奶把躲藏在外面多年的大爷白颖园接来见老太太最后一面。这时候,老太太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她微睁着双眼看着儿子,老大递上了一块点心。老太太只能含在嘴里,无法咀嚼无法吞咽了。最终她就含着这块点心离世了。可见,老太太就是糊涂了一辈子,她不离手的那个点心盒子就是她最真实的人生写照:废物点心。正是因为她的不作为,女儿雅萍也是随了她的性子,做事没有章程,做人没有主见,更没有远见。
老太太有白萌堂和三个儿子儿媳的保护,才得以平安过完这一生。雅萍既没有母亲的正确引导,也没有丈夫的疼爱,唯一的儿子被摔死了,所以这也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雅萍这一生,活得太过自我。既然为人妻,就应该站双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我行我素,成日里留在娘家。既然为人母,就应该为自己的儿女考虑,正是因为她的糊涂做法,儿子被摔死,女儿关香伶因为没有母亲的庇护,被父亲毒打。
更重要的是她后来的人生,也因此过得很不好。二奶奶去世后,雅萍没了主心骨,也伤心过度去世了。她的死都是这么无声无息。她这一生,从来就想明白过,就这么凄惨地走完了一生。可见,一个女人足以影响三代人。白周氏这个人吧,就是个糊涂虫,整天只知道吃点心,家里大事小情都不管。她这样,女儿雅萍也就跟着学坏了,整天住娘家不回婆家,把孩子摔死了,最后自己也落得个悲惨下场。
这不是说女人就得整天操心家务,但起码得有点担当吧。你看二奶奶,虽说丈夫也不咋地,但她懂得权衡利弊,既护着丈夫,又明白大局。白老爷子最后把家业交给她,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可惜啊,白周氏和雅萍母女俩就是没学会这个道理,一个只顾着吃点心,一个只顾着自己舒服,结果害人害己。这不就是典是一家人,不进一家嘛。
说到底,白家这几个女人的遭遇,其实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问题。你想啊,封建社会里,女人地位本来就低,白周氏和雅萍这样的行为,说不定还是一种无意识的反抗呢。她们可能觉得,反正做什么都不对,那还不如随心所欲呢。但问题是,这种反抗方式不对啊,最后害的还是自己。再说那个点心,其实也能看出些门道来。大家族里,有人只顾着享受,有人却要辛苦经营,这不就是那个时代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矛盾吗?
再看白雅萍的遭遇,特别是八国联军入侵时被轮奸那段,其实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家庭女性的集体创伤。你想想,一个大家闺秀,突然遇到这种事,能不崩溃吗?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和变革。还有白文氏最后接管家业这事,其实也暗示了清末民初家族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前都是男人说了算,现在居然让个女人当家,这不就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萌芽吗?
说白了,白雅萍的悲剧深层原因在于她始终无法在传统家族伦理和个人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她想自由,想过自己的生活,但又摆脱不了家族的束缚。你看她住娘家不愿意回婆家,不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吗?但问题是,她选择的方式是逃避,而不是正面解决问题。结果呢,既没得到自由,又把家庭搞砸了。这种情况在那个时代其实挺普遍的,很多人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摇摆不定,最后两头都不讨好。
再说白周氏吧,她那个点心盒子,其实也是一种逃避的象征。面对家族的责任和社会的变革,她选择了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用吃点心来麻痹自己。这种行为看似无害,实际上却影响了整个家族的命运。你想啊,如果她能像二奶奶那样,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白家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呢?但她没有,结果就是家族一步步走向衰落。这不就是说明,在大时代的变革中,每个人的选择都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