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太监,人们往往都嗤之以鼻,会想到贪婪的形象。
许多太监残害忠良,甚至勾结后宫,形成了宦官当道的局面。
但是明朝有一位太监,不仅权力达到巅峰,还清明公正,深受人们的敬仰,死后被授予“清忠”的名号。
他就是明神宗年间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东厂提督——陈矩。
1
名臣太监的崛起之路
陈矩,是明朝贤宦,为人廉洁,成功处理了“妖书案”。
公元1547年,他因家中清贫,被送入宫,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手下做事。
高忠是当红太监,曾以太监的身份抵抗北方鞑靼,立下赫赫战功。
陈矩得知这些事情,决定以高忠为榜样,报效朝廷。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高忠的教导下,陈矩成长的很快。
他的聪明和正直,也被万历皇帝注意到。但他谦虚低调,并不事争权,迟迟没能接替高忠的位置。
万历26年,陈矩正式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一时风光无限。
但他没有肆意妄为,反而更加严谨低调。
那么他都做了哪些好事,值得如此夸赞?
2
“清忠”太监的政治智慧
一次,陈矩押送罪犯,事情办妥后,在路过家乡时,他回乡祭祖。
当时很多宦官出行都是鸣锣开道,耀武扬威。
陈矩反而是轻车简从,并不声张。
完成祭祀后,陈矩悄悄地返回了京城,一路上没有惊动任何官员和百姓。
他这一行为也得到了朝中大臣的赞赏,民间有人称他为“佛”。
很多忠臣愿意与其私交,但是陈矩从来不拉帮结派。
万历皇帝多疑,很多无辜的大臣因为党争或案件被捕。
陈矩认为对方是国之栋梁,会托刑部加以优待,甚至为他们求情,救出这些良臣。
这样一来,他的威望在朝中更深,但他始终秉持内心的正义和公道。
不仅如此,陈矩还具有超高的情商和处理事情的周全能力。
一次,驸马和公主吵架,吵完后,驸马不见踪影。
皇上非常生气,派陈矩查办相关人员。
陈矩认为这是夫妻私事,不应宣扬出去,于是直言相谏。
他和大臣统一口径,说驸马因为个人事情,到固安县去了。
皇帝欣然同意。
驸马回来后,皇上简单地惩罚他学习了礼仪。
陈矩大事化小,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这场闹剧。
万历31年,发生了一桩怪事,史称“妖书案”。
一天早上,很多大臣收到一封书信。
信中说郑贵妃联合大臣更换太子。
万历皇帝得知后,十分震怒,令陈矩和锦衣卫进行搜查。
一时间铁骑遍布京城,人心惶惶。
这其实是一场阴谋。
有人想以此挑起党争内斗,铲除异己。
很多大臣担心被牵连,嘱托陈矩帮忙,但陈矩正言厉色地拒绝了他们。
陈矩公正严明,经过他严谨的分析,迅速解决了此案。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张居正和陈矩,可以说是互为欣赏。
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但是仍能造就万历中兴的局面,与他们有极大的关系。
外有张居正改革,内有陈矩建言辅佐,虽说张居正被蒙难冤枉,但直到张居正死后,很多的改革措施仍然实施,这与陈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他敬佩张居正,但也对皇上足够了解,清楚朝堂局势,顺势而为,保存实力,让明朝这个大厦不至于全盘倾倒。
也正是因为陈矩不菲的功绩,朝臣的敬仰,万历皇帝对这位太监也给了极高的殊荣。
御赐九坛,并为设置祠堂,亲自提笔“清忠”。
陈矩下葬时,文武百官纷纷到场,为他扶棺下葬。
他的遗像也被供奉在德胜门中的祠堂。
时至今日仍有人祭拜,来访者络绎不绝。
陈矩一直信奉“祖宗法度,圣贤道理”。
在明朝,党同伐异,残害同僚的事情比比皆是。
但陈矩能在浑浊的朝堂上秉持公心,一心为国,可以算得上是明朝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