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说的水花育苗也就是所谓的"标粗"、"标苗"说法,就是将水花鱼苗培育成为规格苗种的过程。本文简介家鱼及常规鱼品种的水花苗培育饲养方法,仅供参考。
一、水花、水花苗、水花鱼
刚产出孵化后的水花鱼苗,细如针尖,非常娇嫩,民间习惯称之为“水花”、"水花苗”等,在学术上称为鱼苗。用于育苗的水花是要发育为能够平游的幼体,这个时候的水花苗才有游泳能力,才能开口吃食,才有存活率。
二、育苗设施的选择
常规鱼的水花育苗宜用略带泥土的透底鱼塘最好,因为大多数鱼类的水花苗在下塘后,是以水体中天然饵料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微生物为主食,人工饵料为辅食,因此必须要求水体有一定肥度,则必须要有底泥来缓释肥份于水中以繁育水生微生物,并且要水既肥但不脏,需要静水而不能流水以免消耗小鱼儿体力。底泥的作用是可以缓释和分解有机物以及残渣粪便以免水质酸败,一定厚度的淤泥能起到供肥、保肥、调节和缓冲池塘水质突变及净化水体的作用。
(帆布池)
近些年一直有人计划甚至实施用帆布池、水泥池、网箱甚至流水池来培育水花,但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些无泥且封闭的设备没有底泥,不接地气,水质寡瘦、并且水体极易恶化。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封闭设备由于养殖水体在没有土泥或淤泥的情况下,水体中的物质构成单一,水质极易波动,加上没有分解能力,其残饵、粪便在累积后会发生水质败坏,根本没有水花苗存活的条件。
(水泥池)
底质硬化的水泥池、闭环的帆布池、容易堵塞缺乏水流交换的绢布(纱布)网箱以及塘底用水泥打底的鱼塘等等,从水花下池大多十天以后,整个水体特别是底层水一般都会酸臭,水花苗越养越少,也许到最后余有一点小鱼儿都可能是弱不禁风的弱苗,有的存活率甚至为0。另外,有水流的流水池包括用流水持续加注的帆布池和水泥池等设备,会让本来就缺乏生存能力的水花苗几乎完全缺失游动能力只能随波逐流,最终让水花苗打水漂全部覆灭。
(流水池)
但是,上述无泥封闭设备适合于非植食性鱼类的育苗生产,比如肉食性鱼类的鳜鱼、鲈鱼、乌鱼等等种类,因为这些种类的水花苗一开口吃食就很有主动性、捕食性去吃比自己小的鱼苗和轮虫或水蚤等浮游动物,只要人工投放其它饵料水花苗或者捞取另塘培育的轮虫、水蚤即可
三、水花育苗的四个必须流程
在整个水花育苗的饲养过程中,下列四个流程缺一不可:
1.清塘:必须清塘,不能有任何残余鱼虾在塘里水里。
2.消毒:杀灭鱼类、菌毒、虫害等。用消毒药物比如生石灰、碱性药物、杀虫药物、茶枯等,在空塘、干塘后消杀。
3.加水:根据温度高低,一般在下苗前5-10天加注新水为好,提前培水育藻,生发轮虫。
4.放苗:待水体毒性消失后投放水花苗入塘。
(空塘干塘)
四、清塘
用于水花育苗的培育池,要求池坎坚实,因为水花苗很细小,因此一定不能有漏水。淤泥要有但不宜过深,底泥10-20厘米即可。以长方形,东西向为宜,面积以1-3亩为宜。前期水体不宜过深,以60-80厘米的浅水为宜,后期可以逐渐加深。
(块状生石灰)
水花育苗前的重要工作就是清塘消毒,而且是必须干塘,或者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消毒时间不充足),最起码要除尽任何野杂鱼虾蟹及杂类异物的清除(不消毒)操作。清塘彻底是水花育苗成活率的第一保障,切忌塘里不能余有任何鱼类。凡是清杂除野不尽的,水花苗的成活率可能会很低甚至为0。
(晾晒池塘)
清塘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枯等,实践中多用生石灰。干塘消毒或水深10厘米以下,每亩用块状生石灰120-150斤,用水发散后再加水调浆泼洒或干洒生石灰粉灰也可;带水消毒或水深1米以下,每亩用块状生石灰200-300斤,加水发散后泼浆或干洒生石灰粉灰均可,一般7天后毒性完全消失即可放鱼。漂白粉一般亩用30斤,3-5天后即可放鱼。另外,强氯精或者其它药物(包括茶枯、清塘剂等)的用量按其规定用量施用。建议在加水前尽量干底露天曝气一段时间最好。
五、进水
在水花苗下塘前5~10天即可进水关塘,鱼塘进水时应尽量采取密网过滤措施,不要混入放进其它鱼虾杂害虫类。在一般情况下,鱼池加水或者施肥后6 -7天,轮虫自行繁殖即可达到高峰期。
老塘、肥水塘以及淤泥厚的鱼塘,因本身自有肥力很强,淤泥和水中本身就有充盛的微生物菌落种群,一般不需要刻意的投肥或调水培藻。新塘、瘦水塘,可以用肥水剂培水,投施腐熟的农家肥(有机肥)效果最好,视肥瘦程度施以200-600斤/亩为宜,农家肥粪有机物质丰富且均衡且肥力持久,如果兼施化肥于水中,效果更好。
如果发现塘内有水生昆虫等敌害大量滋生,会对水花苗造成很大的伤害。应尽量在水花鱼下塘的头一天及以前使用杀虫药杀灭;当水花苗下塘后有大量虫害发生时,在育苗3天后可以用敌百虫的标准用量0.2-0.5克/立方米杀灭,而对水花小鱼没有任何伤害,还可以在夜间用灯光诱虫滴洒柴油或者灭蚊喷雾剂触杀。
(已打"腰点"有游泳能力的水花鱼)
六、水花苗下塘
在下苗前的水体处理有两种模式:
1.一种是白水下塘,只要在下苗前加好水后即投放苗种,这种方法水中浮游生物欠缺,在下苗后必须要人工投喂开口饵料,多在时间不够时或夏季天热容易发生气泡病时采用。
2.另一种是肥水下塘,即在下苗之前,视情况不同提前5-8天加好水,待水有肥度时投苗,特别是在轮虫生长高峰期时下苗最好,水花苗将会得到充足的轮虫吃食。
肥水下塘的标准是池塘中微型浮游动物(指轮虫)正处于繁殖高峰期,保证水花苗入池后就有充足适口的天然饵料。这里首先要涉及到轮虫高峰时间值的问题,即:轮虫培养时最适温度在18~25℃,因此春夏两季是轮虫培育的最佳时期。早春时节(水温15-20℃)的鱼塘清塘后,一般在6-7天池中轮虫量即可达到高峰。因此,低温时在水花苗下塘前一周左右加水为宜;在夏秋时段水温25℃左右,只要3~4天轮虫就能达到高峰。因此,在夏秋时段,在水花苗下塘前3天左右加水即可。
(水花鱼苗)
打"腰点"的水花鱼才能下塘育苗,这时的苗子才有游泳能力而不至于沉底死去。水花育苗塘以养殖一个品种为宜,也可以多品种混养。每亩放养水花苗一般标准为20~30万尾,技术熟练、鱼塘条件好的,可以投放80万尾~100万尾甚至更大的密度。另外,有人在水花鱼下塘前去搞什么"解毒"甚至"改底",完全没有必要,既花了钱又淘了神,育苗的效果往往反而不好。
1.水温要求:在鱼类之中各有各的适宜温度生存范围,特别是水花小苗对温度(指水温)尤为敏感。比如:投放鲤鱼鲫鱼之类的水花苗,适宜水温为15℃以上,草鲢鳙青"四大家鱼"之类的水花苗,适宜水温为18℃以上。如果水温低于上述时间超过3-5天,水花鱼会体质衰弱而死亡。
(鱼苗袋泡于鱼塘中)
2.调温下塘:当水花苗运到池边后,应先综合袋内和塘里的水温后下塘。将塘水舀进装运水花苗的袋子里混合,这叫“合水”;或者将水花苗氧气袋放于池塘水面上,浸泡半小时或更长时间,这叫"泡袋"。上述方法促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尽量平衡,待袋内水温与鱼池水温相近时,再将水和水花苗缓缓放入池中,以防止水花鱼苗因温差刺激"感冒"而死,要求水温相差不能超过3℃。
另外有个误区,因为水花苗的口很小,最合适开口吃的是轮虫,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如果超过轮虫高峰时间值便会出现水蚤,水蚤是我们肉眼即见的"小虫",很多人在晚上打着灯去塘水里见有一群一群的水虫,还误以为是轮虫,其实这时水花下塘已经迟了,轮虫高峰时间值已过,只能投喂人工饵料也可。请记住:水花苗只能吃轮虫,而不是水蚤,只有下塘育苗后15天左右的小苗才能吃得下水蚤。
六、喂料投饵
水花苗下塘后,稀养密度比如亩放10万尾并且提前培水的塘口,利用水中天然饵料即可育成夏花寸片。但水花苗密度大的塘口则必须投喂,人工投饵干料不可,必须投喂带水的饲料,可以手工泼洒或者用喷雾器等机械喷洒。常规投喂操作是在一周内或十天之内,用熟蛋黄或者生豆浆泼洒"水料"投喂。根据实践,熟蛋黄水的育苗效果优于生豆浆喂养。
(熟蛋黄)
在投喂水花苗时,要注意不同的鱼有不同的吃料规律,比如:草鱼、鲤鱼、鲫鱼等之类的水花苗是蹿边游的习性,熟蛋黄水或者生豆浆水和水料投喂,则以塘边约2米范围以内沿边泼洒。花鲢、白鲢等之类的水花苗则有全塘漫布散游的习性,就应尽量全塘全水面泼洒。力求泼洒均匀,以达鱼苗吃食均匀至长势整齐。
1.熟蛋黄
熟蛋黄喂养标准:一般情况下,按每天每万尾水花苗投喂1个熟蛋黄,每天分上午下午分两次投喂。这个是针对常规放养密度(即亩放20-30万尾左右)而言的熟蛋黄数量,但如果是高密度育苗(即亩放80-100万尾或更多)时,则可每100万苗子尾投喂30-50个熟蛋黄即可,因为所投喂的饵料只追求在水体的空间分布浓度。
(搓洗熟蛋黄)
熟蛋黄可放进绢布袋或纱布袋或丝袜内搓洗成浆后泼洒于池塘水中,让小苗自行吮食,另可略加细面粉于熟蛋黄水中掺合投喂。
2.生豆浆
生豆浆喂养标准:水花苗下塘后,每亩可用大豆4-8斤干重,浸泡5-7个小时后磨成豆浆,每天一次或者上午下午分两次均匀泼洒到鱼塘水体中。豆浆要现磨现泼,不可搁置太久则变质。
(生豆浆)
一般4斤大豆可以加水磨成100斤的生豆浆水,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只能用生豆浆泼洒投喂,不要豆渣入塘,以防豆渣因小鱼苗不吃也吃不了而沉于塘中,极易腐烂坏水。
3.改料
水花下塘后投喂熟蛋黄或生豆浆等浆质饵料,一般一周以后可以改喂粉料调水而投饲普通水质饵料,即:在浆质饵料投喂7-10天后,可以改用细微粉料(如面粉)加水调成水料投喂,原则上每亩用粉料1.5-2斤干重。
(干粉料投喂)
当水花鱼苗达到黄瓜子(2厘米)戓寸片(3厘米)规格后,小苗有一定的主动觅食能力,可以逐渐改用干粉料飘洒水面让苗子上浮吃料,继而渐至颗粒料投喂。
七、最后
上述育苗操作不可省工方方有效果,至于水花苗育苗成活率的高低,则需结合设备条件、温度高低、技术水平优劣、水花苗数量丰欠等方面来综合考量,有高有低,不一而论。如果对育苗技术不熟悉或者条件不具备的,不宜进行水花育苗生产,虽然本意是想降低成本,但有可能没有存活率,反而可能劳力伤财,反倒不如引进乌仔小苗培育则省心省事。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侵权可删,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