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有一位大爷极其特殊,他身价上亿没有不良嗜好,但却把普通的奶牛捧成了宝贝。
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不说,还从不让其他人碰,更不打算将其卖掉换钱。
村民说他傻,就连大爷的妻子也嫌弃他身上的味道,不让他进家门。
可几年后所有等着看他笑话的人都傻眼了,他没有卖一头牛,却靠着一堆牛粪赚了上千万。
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餐馆里的药酒引发的“废物山”
1970年代末,黄炳权还是一个普通的机修工,在车间里过着平静的生活。
可到了1980年代,下岗潮摧坏了这样的安稳生活,黄炳权也成了“失业人群”中的一员。
为了谋生他瞅准了广西北海餐饮业的机会,找点闲钱在合浦县城开了一家名为“东园饭店”的小餐馆。
饭馆开起来以后,他不仅靠炖菜烧鱼吸引了邻里乡亲,最成功的还是那瓶药酒。
用珍珠蚌肉和独家秘方酿制的药酒,有些奇特的保健效果,让这家小饭馆一下有了名气。
附近的人到了饭点,不光要吃一碗粉,还要带上一瓶“东园酒”回家。
没过几年黄炳权攒下了一笔积蓄,他干脆一咬牙,建了自己的酒厂,“东园家酒厂”就这样诞生了。
但酿酒企业开起来,难题也随之而来。
酿酒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酒糟,要么直接扔掉,要么便宜卖给养猪户。可随着酒厂生产规模扩大,酒糟堆积得越来越多,就连本地的猪都不稀罕吃了。
看着厂房里越堆越高的“废物山”,黄炳权心里一阵发愁。
正当他束手无策的时候,从村民闲聊中听到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一头牛一天能吃几十公斤饲料,酒糟算什么问题?
从一千头牛到“牛魔王”的第一战
于是他便拿出自己积攒的全部积蓄,一口气买了上千头印度水牛,用酒糟喂它们。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这位鲁莽的“新手养殖户”好脸色,刚买回来的印度水牛非常“不合作”,它们对黑乎乎的酒糟完全提不起兴趣,一向能吃的水牛,居然饿着肚子宁死不从。
为了改变牛的“口味”,黄炳权开始动脑筋。
他试着在酒糟里掺上稻草和青草,通过“浇头”方法慢慢让牛适应这种味道。
几个月后牛对改良后的酒糟渐渐接受了,这一最大的阻碍总算被解决。
可是一到寒冬,这些来自印度的水牛体质便显得格外娇贵,广西虽不算寒冷,但偶尔10度左右的低温,已经让牛群瑟瑟发抖,更别提暴跌到零下的冬季了。
那年一个极端寒流席卷了广西,村子里的靠山风直灌牛棚,不少水牛寒得不吃草,很快病倒了一大片。
黄炳权看着一头接一头状态不佳的牛,再也坐不住。他花重金买了大批柴火,每天烧火给牛棚取暖,还给牛棚加装挡风板、多铺干草。
虽然不少村民背后嘲笑“这老头疯了,连牛都要开‘暖气’”,但他硬是咬牙坚持,把一场养殖投资危机,扛了过来。
然而就在他期待着牛棚步入正轨的时候,他就又遇到了难题。
牛粪里的“财富金矿”
几年的时间里,牛群迅速扩大,数量翻了三倍。可每天几吨的牛粪,如山般堆积在牛场里,臭味熏天,村里人的抱怨多如牛毛。
怎么处理牛粪,成了黄炳权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天他偶然听说牛粪经过发酵可以用作沼气燃料,既环保又能节省酒厂运行成本。
于是他立即建了一个巨大的沼气池,用来处理每天堆积的牛粪。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不但大幅减少了牛场的“味道问题”,还为酒厂节约下了一大笔燃料费用。
用沼气烧锅炉,做饭,再次点燃了黄炳权“善用废料”的想法。
更惊喜的是,沼气池建立后,他发现这些只产生清洁能源的“剩余物”,拿来养鱼成了绝好的一招。
他承包了附近的一片盐田,将其改造成鱼塘。在鱼塘边放置发酵好的牛粪,让雨水自然将营养物质冲入水中,藻类迅速繁殖,成为鱼苗最佳的饲料来源。
而这些小鱼儿,则继续为石斑鱼提供饵料。
这一套看似不可能的循环生态养殖,居然让鱼塘里的石斑鱼长势喜人,肉鲜质嫩。
光是靠养鱼,黄炳权每年就多赚了200多万。
不过这份收入虽然可观,但显然还不足以吃掉每一份牛粪的“价值”。
“牛粪大王”的固体黄金
一次偶然的实验,他突发奇想将发酵后的牛粪制成有机肥料,免费送给村民试用,看看效果。
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田地产量普遍增加20%,农民们终于意识到这黑乎乎的牛粪可能是他们庄稼地的“福星”。
黄炳权迅速抓住商机,扩大牛粪肥料产量,直接申请了专利,通过销售渠道,将这种特质有机肥推广到全国各地。
没过几年每年销售超过三万吨牛粪肥料,价格稳定在每吨3000元,成为无数农业合作社争相求购的产品。
曾经被所有人避之不及的牛粪,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固体黄金”。
其实在民间,像他这样发现别人看不见的商机的人,并不算少,家住东莞老萧也是这样。
养“水下黄金”发财
萧劲松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年轻时家道中落,父亲生意失败留下25万元债务,这笔巨款成为压在全家的重担。
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义无反顾地扛下了这份责任。
然而他的创业路并不顺利:卖服装、摆地摊、开小吃店,无一没有经历风风雨雨,成与败相伴,辛苦多年也积攒不了多少家底。
后来他将目光放在承包鱼塘上,听闻养鲶鱼利润可观,满心期待能咸鱼翻身。
他砸下家中所有资产,还借债租下鱼塘,全力投身其中。鲶鱼长势不错,鱼厂回收时却标价惨淡,每斤成本3元的鱼,仅能卖到7毛一斤。
巨大的亏损让他陷入绝望,鱼塘经营不了了,家庭的生活也面临破裂。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知晓笋壳鱼这种“水下黄金”。
这种鱼虽貌不惊人,却因为肉质鲜美深受高端市场喜爱。萧劲松决定赌这一把,向妻子借了最后的5万元购置鱼苗。
但鱼苗进入鱼塘后接连死亡,他一度灰心丧气,几乎要放弃。
无意间与朋友的闲谈让他发现,鱼苗死亡的根源竟是水质过于清澈,缺乏营养环境。
调整鱼塘后,他的笋壳鱼终于开始稳定生长。
仅靠这次试养,他不但还清了债务,还净赚80万元,随后在妻子支持下进一步发展。
这条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他的养殖规模也逐年扩大。
从起初的小鱼塘到现如今的南方大型养殖基地,他的笋壳鱼成为市场的抢手货,每年的收益都达到百万以上。
信息来源:
CCTV17致富经 《他把牛粪当黄金 一头牛净赚六万元》
CCTV致富经《水下黄金 5万如何变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