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

南京彭宇案中法官的一句问话,让社会道德水平倒退十年……



今天,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的另一起类似案例,再次在网上发酵,引起网友们的广泛讨论。

事发当天,还是学生的孟欣轩出门办事,在行至某一路口时,看到一个约60多岁的老人躺在马路边,地上还有一滩血。



心地善良的小孟赶紧上前询问情况,将老人搀扶起来,还帮他拨打了家人的电话。之后,小孟也并没有离开,而是留在老人身边陪他等候家人。

然而,老人却恩将仇报,意识清醒一点之后,再次联系家人,电话中反说是小孟撞倒了自己。在小孟起身为他遮阳时,老人以为他要离开,一把抓住他的腿不让走。



随后,老人变本加厉,站起身来对小孟指指点点,持续破口大骂。家人到达现场后,更是嚣张不已,争执中竟伸手打了小孟五个耳光!

在老人无休无止的纠缠下,小孟无奈报了警。



当民警赶到现场时,老人一身酒气,情绪还十分激动,不断指着自己的伤口,诉说着“被撞的经过”。甚至还当着警察的面,再次对小孟动手。



由于没有目击证人,小孟即便有八张嘴也难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一边委屈地直抹眼泪……



老人及其家属坚持要求,小孟必须陪同老人去医院检查,并承担相应医药费。



小孟本是湖南益阳人,在江西抚州学医,彼时还未成年,寄居在亲戚家。回到家后,他的情绪就崩溃了,哭成泪人,第二天便开始发烧。亲戚看着心疼,本打算不管是不是孩子撞的,都趁早赔钱了事得了。



好在,民警对此事非常重视,经过多日深入调查,通过附近一家酒店的监控视频,还原了事实真相。

原来,从进入监控画面开始,老人走路就一直摇摇晃晃,中间还扶了一次路灯杆。走到路口时,老人扶着一棵大树站立半晌,然后一头栽倒在路上。



几分钟后,小孟才进入监控画面,对老人进行施救。

真相终于大白,小孟是老人冤枉的。后来,当地还授予了他“抚州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不管怎么说,结果是好的。不过,笔者看完心里并没有轻松下来。我在想,假如当时事件发生在监控盲区,酒店门口又恰好没有安装摄像头(或是摄像头坏了),那小孟怎样才能还自己清白呢?



近些年来,同样的案例不知发生过多少起,又不知有多少人还在蒙受着这样的不白之冤?

沈腾和马丽合作的春晚小品《扶不扶》,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小品里沈腾的结果也是好的,但那位大奔变自行车的哥们儿,就活该受冤枉吗?现实当中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大奔变自行车了呢?



太多不良老人及其家属的讹诈行为,再加上如王法官这类执法者的奇葩言论,已经带来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让人们在做好事时产生了顾虑和担忧。

在做好事之前,要先问一下自己,选择做好人,还是选择倾家荡产?要先衡量一下,如果被讹,自己赔不赔得起?



于是,现在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我们每个人,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不断接受“要助人为乐”,“要践行善良和正义”的教育。

然而,一到社会上,却又人人都不得不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保“真理”。



这样的冤枉事儿真就没有办法杜绝了吗?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来挽救社会道德,怎样弥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呢?

我想到了最近大火的DeepSeek,想问问它有什么完美绝妙的解决方案?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页面中显示深度思考用时0秒,实际上,问每一个问题时,那个小圈圈都转了30秒左右。



难道一次问两个问题,有点儿难为它了?我把问题拆分为两个小问题,还是崩溃。

为了排除服务器拥堵的可能,我隔了半小时又试了一次,还是同样的结果。

如此看来,连聪明的人工智能都想不出好办法,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



其实,有不少网友曾给出过“经验”,比如,从施救之前就开始全程录像,找几个路人充当目击证人等等。

可是,助人为乐这么简单的事情,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复杂了?这是一个行善的人应该考虑的事情吗?如果做个好人这么费劲,做件好事儿都要战战兢兢的话,那还有几个人愿意做好事儿呢?

况且,如果遇到的是胡搅蛮缠的老人,甭管你录没录像,有没有目击者,似乎都是白扯。



笔者觉得,要解决这个矛盾,其实也并不困难。关键点并不在双方当事人身上,而是在评判者身上。

法律上有一个原则,叫“谁主张,谁举证”。执法者只要能严格按照这条原则来执行,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比如在这个例子中,老人说小孟撞了自己,那就让老人拿出证据。让他去和交警、酒店等交涉寻找监控,来证明自己被撞的事实,而不是让小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若能如此,则必将使讹人者不再有讹人的底气,碰瓷儿的也就不会那么嚣张了。

所以,民警在处理这样的事件时,不能和稀泥,也不能存在“受害者有理”的错误直觉,更不能因为受害者年龄大就有所偏袒。

法院在审理这样的纠纷时,同样需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像王法官问出的那种奇葩问题,分明就是让做好事的人陷入自证陷阱。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劝劝那些讹诈的老人们。这么大年纪了,积点儿德吧,不要临走之前还要把社会风气嚯嚯一通,别再让好人寒心了。

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任感,要毁掉它很容易,而如果大部分人的观念改变了,想要弥补回来,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力了。



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建设,需要人人向善,共同来营造。

任重而道远,与大家共勉吧。

如果您觉得此篇有道理,敬请点赞、转发、关注。谢谢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