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台的土地上,每一座渡槽都是一首奋斗的赞歌。它们从艰苦的岁月中走来,见证了三台人民的智慧与坚韧。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些充满奋斗精神的渡槽,感受它们的力量。
615米石桥渡槽全凭人力砌筑,48米高向阳渡槽无钢筋支撑,这些震撼的数据,凸显了工程的难度。
在建造技术上,石拱工艺展现了古人的力学智慧,如观桥渡槽双层拱设计。还有“土法”智慧,钢钎二锤凿石、鸡公车运料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
81岁的陈启进回忆修建石桥渡槽时说:“万人会战,睡牛棚啃干粮,只为引水润田。”这是何等的精神!三台渡槽的建设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是勇于创新、智慧创造,是坚韧不拔、永不言败,是造福桑梓、无私奉献,更是传承历史、继往开来。这些精神,不仅体现在渡槽的建设过程中,更融入到三台人民的血液中,成为推动三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石桥渡槽——全县最长的渡槽
石桥渡槽位于新鲁镇一碗水村,始建于1968年,是三台县最长的渡槽,全长615米。它采用浆体石拱构造,共36跨,造型壮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建设者们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完成了这一壮举,展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渡槽整体为浆砌条石结构,采用排架式石墩基座,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石桥渡槽是人民渠六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控灌金石、新鲁、芦溪、刘营等乡镇,灌溉面积达15.76万亩。
石桥渡槽解决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困境,让大片农田成为丰收田,成为三台人民智慧与坚韧的象征。如今,它依然屹立在田野间,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水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幸福渡槽——寄托美好生活的奋斗象征
幸福渡槽位于新鲁镇,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团结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渡槽的设计灌溉面积达10.26万亩,控灌金石、新鲁、芦溪、刘营等乡镇。
在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简陋的工具,完成了幸福渡槽的建设。它见证了三台人民的奋斗精神,为周边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助力农业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幸福渡槽为周边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助力农业发展,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幸福之源。
化身渡槽建筑师用积木/乐高搭建心中的渡槽模型。
网络图片,侵删
古代建造渡槽时,为了保证石块之间的牢固连接,会使用糯米汁、石灰等混合材料作为黏合剂。
石桥渡槽与幸福渡槽,是三台人民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的奇迹。它们改变了三台的农业命运,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下一期,我们将走进那些兼具现代科技与艺术美感的渡槽,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
(来源:三台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