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思谦如今已经在南开大学读文学系博士了,她大学的时候学的就是书法,硕士的时候,她就是专门研究书法的。她的字写得很好,在全国书法大展上,不但每次都被选上,而且获奖无数!
贺思谦尤爱篆书,自初学书法至今,已浸淫篆书十余载。其篆书创作深受赵之谦之风影响,下了较大功夫。
看她的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她的篆书是非常传统的。笔走龙蛇,笔走龙蛇,笔势优美,每个字都透着一股细腻的美感。她的字既显示出深厚的书法功底,又有一种对美的执著追求。
贺思谦学篆书的心得体会,可从其手迹《临赵之谦篆书小记》中看出:
在她看来,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只有临摹,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的形与意。汉代著名的书学家蔡邕,在他的《笔论》中说道:“书之体,形也。”就是说,写字时一定要把字的形写到位。
简而言之,所谓“入其形”,就是要把字写得像模像样,既要表现出笔墨的张力,又要表现出放松、紧凑、松驰等美。
赵之谦的篆书写起来特别有意境,一笔一划都是从左到右舒展开来,挥洒自如,给人一种柔中带刚的感觉。他的字写得很有灵性,仿佛在跳舞。
学习篆书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的字与秦朝时有很大的不同。秦朝的篆书还算中规中矩,可赵之谦的字却不同,他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字型中充满了写意之意,让人看了很舒服。
赵之谦真是个牛人啊!他从学邓石如的隶书篆法开始,打好基础后,也不闲着,四处涉猎,魏碑、像记之类的,都被他学去了。他最喜欢的就是方笔和切笔,每一笔落下,都是行云流水,转折之处,更是精妙绝伦,每一笔都让人赏心悦目。这一招,将篆书的流畅和流畅,发挥到了极致。
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将墓志铭的飘逸与石刻的飘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被人称为“北碑颜面”。这是一种很好地诠释了篆体的美感,令人难以移开目光。
这些东西,都是我当初学习书法时,从临摹中慢慢领悟的。这个过程,真的很累,也很有趣,每一次写完,他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现在虽然在读博士,不是学书法,但是在学习文学理论时,我觉得书法特别有趣。光是书法中的意境和意境,就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先秦典籍里,有很多有趣的想法。比如《礼记》所言“中和”、《易传》所言“立象尽意”、《孟子》所言“浩然之气”、道家《老子》所言“复归于朴”、“道法自然”,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深奥,那么的透彻。
我觉得先秦时期的文艺美学思想,并不拘泥于形式,而是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一种超越形式的艺术境界。这种意境融入到书法之中,让人有一种话不多,意不尽的感觉。书法中蕴藏着书法家的气质、神韵,以及超越笔墨之外的意境与情怀。
每一次打开这些典籍,再看那些法文的作品,都会觉得很有力量。书法不仅仅是书法,它的背后还有很多东西,你越看越喜欢它!
书法,是一门艺术。一开始要从“平正”开始,写得端正端正,横平竖直。练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折腾,打破常规,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性格表现出来。除了“平正”之外,他还特意加了一个“险绝”的字,以求新意。等到你自成一派,又得回归“平正”,如此往复,终其一生,亦是如此。
搞艺术,归根结底,还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到了最后,如果能达到一种纯粹的状态,心无杂念,那才是真正的强大。正如古人所言,“不激而不刚,风自远”,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大师。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得花大量的时间,每天练习,才能将自己的思想、技巧和文学功底融合在一起。这其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是用毕生精力去打磨出来的东西。
书法的线条,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文学使得书法的笔画不再是简单的横、竖、捺,而有了感情,有了节奏,仿佛人的心也融进了墨中。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诗意人生,朴素而单纯。
俗话说,“文如其人”,“书如其人”,“字如其人”,一个人的性格,他的修养,都是通过他的文字来体现的。我将文学与书法相结合,使笔墨与情感相互交融,正如古人所言,“心中无俗尘,笔下自有书”。这股书卷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发自内心的。
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段沉淀期。我将继续扎实地学习文学理论,用毕生的积累来滋养我的笔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