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母亲常和我念叨:一定要记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作为与共和国同龄、在大陆出生长大的二代台胞,金建国感恩自己成长的时代,感恩大陆出台的一系列面向台胞群体的关爱政策。

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落实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政策的指示》(时称“38号文件”)。就是这个文件让金建国在1983年有机会以34岁“高龄”获得了参加高考的资格,并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专业大专班。他坦言:“没有台胞身份,我可能圆不了大学梦。”


△金建国参加《团结颂歌》第二届首都统一战线文艺成果展演。

金建国的母亲李茜萍1929年出生在台湾基隆,曾在台湾受过专业医学教育。15岁时,她从台湾基隆转道日本,再从日本回到祖国大陆,投入东北地区抗战一线医院的医护工作中。

“母亲曾对我讲过,她的想法很单纯,处于日本侵略者占领的中国东北,生病的同胞得不到及时救治,我要去救!”金建国说。

1948年,李茜萍从东北来到北京,继续从事医疗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李茜萍的大儿子出生了。为了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新中国,她给儿子起名“建国”。


△金建国接受人民政协报融媒体记者采访。

金建国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很好,1965年顺利考上了高中。然而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1968年,高中毕业后,金建国被分配到北京市运输公司当了一名工人。

“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一直是母亲的最大心愿。”金建国说,1983年9月,他作为全国台联与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面向在大陆常住台胞的大专学历班首期学员,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不仅实现了母亲的心愿,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金建国多年来一直在用光影寄乡愁,希望更多台湾同胞通过他的镜头,了解真实的大陆。

毕业回到原工作单位后不到半年,因为有了大学学历,金建国的身份由工人转为干部。之后他又被调到全国台联机关,专职从事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相关的摄影摄像等工作。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赴台老兵回大陆探亲,金建国作为全国台联文宣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参与接待了首个台湾老兵回乡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老兵们走出机舱,与大陆亲人抱头痛哭。“我用镜头记录了这一令人泪目的时刻,也真切感受到留在千万个两岸家庭中的‘乡愁’是何种滋味,更明白了妈妈为什么一直祈愿两岸早日统一。”金建国说。


△1987年首次跟拍海内外台胞青年夏令营,金建国在闭营式上送给营员们一盘录影带,记录他们在大陆参访的瞬间。图为白天跟拍活动,晚上忙着剪片的金建国。

此后,全国台联每年举办的台胞青年夏令营,金建国都负责影像记录工作。在彼时两岸信息交流并不通畅的年代,很多台湾同胞通过他的影像,了解到大陆的真实情况,“原来大陆并不像岛内宣传的那样!”

如今,年过古稀的金建国虽然早已退休,但仍在不遗余力地参与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他把自己看作是一粒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种子,希望自己为促进“两岸一家亲”多做贡献,“我想这也是我妈妈这代人希望看到的场景。”金建国表示。

1.

策划:李木元 高 杨

统筹:宋宝刚 康 亮

记者:修 菁 王慧文

编导:王星星

摄像:康 亮 赖仁杰

后期:王星星

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