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李向阳个展“存在的痛感”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李向阳2010年至2017年间的抽象绘画作品,展现了他对生命、艺术与存在的深刻思考。
存在的痛感——李向阳
李向阳的创作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对话,时隔三年,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艺术世界。我们通过李向阳在微信里分享的随记,试图发掘出他对生命、对艺术、对世界的思考轨迹,以求能够更好的诠释李向阳的绘画精神,让观者能从更多维度去理解他的作品。
若说艺术是人类存在的回声,那么李向阳的创作便是对“存在之痛”最深沉的凝视。我们通过他的作品,语言与文字,与艺术展开一场无声的对话——艺术何为?抽象何为?当绘画被置于当代语境下,它是否仍是追问存在的必要媒介?
李向阳曾深刻地提出:“今天绘画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今天抽象绘画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抽象绘画本身作为存在者的存在就是追问的开端。”这不仅是对艺术形式的质疑,更是对艺术作为“存在者”意义的追问。在哲学中,“存在的意义”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多样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对“存在”本质的追问,到后现代哲学对“存在”解构与重构的努力,都试图在理解和阐释“存在的意义”。然而,在李向阳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一种“存在的痛感”,这种痛感来源于他对艺术本体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体存在状态的自我追问。
1981年李向阳被派到意大利留学,直到2005年才回到北京,24年的国外旅居生活给李向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世界,也重塑了他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思考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反观中国传统哲学的启发。他从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赛·通布利(Cy Twombly)等西方大师那里学习对形式和色彩的创新表达,又从倪瓒、董源、董其昌等中国传统画家那里汲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简洁精炼的笔墨语言。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使他在回国后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独特的抽象表现性,并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脉络。
人生的经历赋予李向阳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同时又在不同的语境中刺激他对的艺术思辨。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如今,留学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选择,而是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知识与梦想的普遍路径。李向阳的留学阅历比一般人都要早,1981年他被公派前往海外留学,他先后就读于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和罗马美术学院,分别师从著名美工师乌戈·费兰迪(Ugo Ferranti)和罗马美术学院院长托蒂·夏洛亚(Toti Scialoja),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罗马艺术界的认可,并且有很好的画廊与他签了约,使得他的艺术生涯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局。然而,并不安分的李向阳不断打破自己的边界,当过演员、电影编剧,也做过导游,这些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深刻的洞察,并把这种感受展现在艺术创作之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李向阳的作品,是他对过往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个体所切身体会到的一种断裂与弥合。他以肯定的笔触、明亮的色彩和精准的材料选择,展现出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表达。他最初学习创作是从苏派写实主义开始,之后是印象主义,再到抽象绘画,他不断打破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直至找到最真实的表达方式。尤其在李向阳回国后,他开始探索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从他画面中带有中国书法的书写性便可洞见。
李向阳毫不掩饰他与元人倪瓒所共享的某种精神特质和艺术理想,喜爱倪瓒画面中那种惊人简洁和质朴的形式。同时他从倪瓒的画中读出了某种道德和精神的创伤,读出了语言的创伤。纵观整个元代绘画学,元代文人画家遭受着异族的压迫与统治,使得他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释放,强调笔墨,以书入画。倪瓒作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生性好洁、清高孤傲,一生充满坎坷与波折,让倪瓒创作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孤独寂寞的意境。他的艺术常以“逸品”著称,以简淡、高逸、萧散为特色,注重运用简练的笔触与空灵的氛围,来传达内心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也许李向阳在倪瓒的绘画中找到某种精神的共鸣:“我迷恋倪瓒的笔触-线条,……,笔触-线条与中国的毛笔紧紧地连在一起。”所以,李向阳在自己的创作中,试图将倪瓒的“逸品”风格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借助抽象的表达方式与当代的观察视角,重新唤醒那些古老的感受与形式,努力达到一种“生存状态的认识”。
本次展览“存在的痛感”所呈现的艺术作品,是结合李向阳2010年至2017年间创作的抽象绘画,他将书法的书写性融入画中,强调画面的流畅性与表现力,浅色机理与深色笔触相结合,抑或是深色机理与浅色笔触相碰撞,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状态。李向阳认为,好的抽象画家需要理解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远比他用“它们”想要表达的要多得多。这种对形式与意义的深刻洞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探索性和发现性。他的创作过程不仅是对形式的构建,更是对意义的捕捉。倪瓒的一生,是与命运抗争的一生,也是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一生。李向阳又何尝不是呢?
存在的意义并非是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展开的过程。李向阳的艺术创作是对艺术本体的反复考究,也是对“存在”的终极追问。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刻理解,更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生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