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以此来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全校教职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2月22日至23日,长春人文学院在图书馆报告厅组织开展了为期两个半天的“AI赋能实战营”专业技能培训。学校董事会、党政领导和全校教职工参加了培训会。
副校长陈彬主持培训会。他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全校师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学校组织了此次培训。目的是紧跟时代趋势,破解实际问题,培育创新生态,通过培训,激发全校教职员工对AI技术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构建“AI+教育”“AI+科研”的协同创新生态,助力学校在智能化时代抢占先机。
东软教育科技集团人工智能工程师张靖达就“AI赋能实战营”专业技能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及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领域,拥有多年深耕经验。曾担任国内知名工控企业算法工程师,主导并参与多个工业图像检测项目的算法设计与实现,为本次培训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此次培训内容紧扣前沿技术与实际应用,张靖达工程师系统介绍了DeepSeek、豆包、Kimi等主流工具的功能特点及其在教学科研中的实践案例。22日上午,他着重于AI工具的高效使用技巧及其在科研数据分析、学术写作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作了详细介绍。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讲解了如何利用DeepSeek、Kimi、豆包进行文献综述的自动化处理以及多模态数据的分析。23日上午,他又聚焦于生成式AI技术如何赋能教育教学,通过详实案例分析,解析AI技术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率等内容作了认真介绍。
本次培训的目标多样且层次分明,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生成式AI技术正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一方面,旨在帮助教职工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深入探索AI技术在教学与科研场景中的融入路径,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通过培训,全校教职工了解了最新的技术动态,掌握了实际应用的技巧。另一方面,解决实践痛点。针对教职工在备课、数据分析及学术写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训从合规使用、挖掘高阶功能、规避伦理风险等方面提供系统性指导与解决方案。
通过这两个半天的集中培训,全校教职工学习了生成式AI技术的使用技巧及其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场景,了解了Deepseek、kimi、豆包等工具的核心功能和实际应用案例。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工具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设计,还能为科研等工作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支持,对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下一步,长春人文学院将继续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潜力,为教职工提供持续的学习与实践平台,通过全校上下协同,共同推动学校在教育与科研领域的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