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做实做优基层治理的“加减乘除”,系统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实效,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可以提供有效路径。

现实审视

如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高速演变同步推进,基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人口激增带来了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不仅包括对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还涉及对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更高层次服务的需求。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社区内部的流动性增加,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压力。然而,基层社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往往有限,使得基层治理在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基层工作人员常常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解决多方面问题。资源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使得基层治理工作如同“小马拉大车”般难以有效推进。

优势呈现

基层治理问题的演变也逐步推动了理论的更新和发展。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并更加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的重要性。在这种理论框架下,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被视为治理的核心目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并呈现出相较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更为独特的优势。

一是提高治理效度。数字化如同一股强大的信息洪流,为网格化治理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动力。通过集成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数字化平台能够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海量的社会数据,为治理决策提供即时、精准的信息支持,使得治理过程更加透明化、响应更加及时化,从而显著提升了治理效率,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长期挑战。

二是提高治理精度。在网格化治理框架下,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进一步细化了治理单元,实现了治理空间的精准划分。数字化技术依托地理信息系统等强大工具使得网格的划分能够基于人口密度、功能区域、建筑布局等多重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可以更精确地界定每个网格员的责任区域。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和模式识别,能够预测未来治理趋势,为网格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基层更精准地、前瞻地满足居民多元化、动态化需求,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三是提高治理温度。数字化平台不仅是信息处理的工具,更是连接政府与民众、增强治理人文关怀的桥梁。通过构建线上互动平台、移动应用等渠道,数字化手段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参与治理的途径,使得居民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也让政府更易聆听到来自居民真实的声音。这种参与不仅包括信息的上报和反馈,还包括对治理活动的监督和建议,这样的互动性和便利性不仅提升了政府服务的透明度,还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四是提高治理广度。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拓展了基层治理的参与主体范围,让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社区居民都能够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这种广泛的参与,使得基层治理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并打破壁垒、优势互补,编织起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共治网络,将基层治理的“一根针”转变为“一张网”,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难题。这种模式的扩展,既能增加治理的参与度,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治理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向发力

为“马”赋能方面:一是加强技术投入与人才培养。加大对数字化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投入,更新完善平台和设备,确保技术稳定安全、数据准确及时。培养既懂基层治理又掌握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数字化素养和技能水平,为基层治理这匹“马”赋予更强大的动力和能力。二是促进数据共享与协同治理。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加强各方协同治理,整合资源共同解决基层治理问题,让基层治理更加高效、协同,提升“马”的奔跑效能。

为“车”减负方面:一是优化治理流程。借助数字化手段对基层治理流程进行优化,大力推动智能办公系统实现审批流程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缩短办理时间,提高治理效率。二是精准服务供给。通过大数据分析居民需求,合理配置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减轻“车”的负担。

“车马协同”方面:一是搭建多元参与平台。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搭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平台,促进各方交流与合作,形成治理合力,让不同主体在平台上共同为基层治理贡献力量,实现“车马协同”前进。二是建立反馈调整机制。建立线上线下居民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居民对基层治理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调整治理策略和方法,不断优化“车马协同”的效果。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标题:曾渤然 | 以数字化智能化破解 “小马拉大车”难题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于颖

来源:作者:曾渤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