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获悉,广西北部湾沿岸古代遗址调查取得重要成果——新发现80处遗址和遗物分布点。这些新发现的遗址类型多样,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为研究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2024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在北部湾地区开展广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专题调查。本次调查历时近70天,调查范围达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超过1600公里。调查覆盖区域主要为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带,具体包括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沿海陆地、主要河流沿岸及相关岛礁和海域,重点调查区域为北部湾沿海陆地以及防城河、钦江、南流江等河流沿岸。
普查队员使用RTK对遗址进行打点。
田野调查团队采用区域系统调查的工作方法,并以便携式高精度RTK(实时动态差分技术)定点,新发现80处遗址和遗物分布点,其中钦州市51处,北海市29处,钦江流域的灵山县、钦北区及南流江流域的合浦县新发现遗址较为集中。
考古队员开展实地踏查。
遗址的类型包括城址、聚落址、窑址、墓葬、冶铁遗存,另有较多普通的遗物分布点,以汉唐时期的聚落址为主,明清以来的窑址次之,遗址及采集遗物的年代涵盖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考古工作者对其中有明显文化堆积层或采集遗物相对较丰富的33处遗址,按照“四普”著录规范进行了登记录入。
值得一提的是,聚落址是本次调查发现数量最多的遗址类型,共有53处,主要分布在北部湾东部沿海坡地及北部山地丘陵地带。采集遗物以各类印纹及篦划纹陶器最为常见,年代主要集中在战国秦汉及南朝隋唐两个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的代表性遗址有山猪坑岭、瓦窑洞、坡仔脚、麻丝岭、对面岭、猪窝塘岭等遗址,该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坡地,采集遗物以装饰米字纹、方格纹及各类戳印纹的硬陶最为常见,对研究先秦两汉时期北部湾地区越文化和汉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猪窝塘岭汉墓出土器物。
南朝隋唐时期的代表性遗址有山庙岭、铜鼓岭、赖塘岭、低水坪等遗址,该类遗址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岗上,采集遗物以各类篦划纹硬陶最为常见,也有不少青瓷器,推测其性质应与俚人有关。
铜鼓岭遗址采集陶片拓本。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历史考古研究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南朝隋唐时期,北部湾地区得到更深入的开发,政区格局发生变化,留下越州故城等史迹。南流江流域政治中心先北移后南迁,钦江流域出现影响较大的宁氏家族。北部湾地区的北部山地丘陵有众多俚人遗址,本次新发现的同类遗存,为俚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本文图片均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