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丰裕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场精神的祛魅与重建。
叶辛(资料图)
相交并保持联系的老同学、老朋友培德,去美国后定居在那里。现在老了,每年春天和秋天,回国探亲并旅游两次。每一次来,我们六个老同学和老朋友,总要在他到上海时小聚两次,一次是他刚到时,另一次是他回去之前。两次相聚,也变成了我们这些上海老友谈笑风生的美好时刻,拖的时间越来越长。培德有个儿子,在纽约的职业是心理医疗师。也是我们通俗讲的心理医生。谈天说地时,他经常会讲起儿子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美国人的故事,听后让人印象深刻。每次听他讲过,我总提议他儿子把这些亲身经历写下来,那会是一件十分有意味的事情。今年秋天,培德又回来了,我问及他,你孩子写了吗?他答:他没这个心思。停顿一会儿,培德对我道,其实我知道他是不会写的,一次一次讲给你听,我是希望你这个作家有所感、有所悟,写一点东西,说不定同样会出彩。
我只能无奈一笑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国虽然去过几次,但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深入的,凭道听途说,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我出不起这样的洋相。为此,我一直感到遗憾。我的另外几位同学与老友,也有同感,觉得这么好的素材,不写可惜了。
培德走之后,我们还在慨叹!
冷不丁地,一本书的清样送到了我的面前。书名《心洞》,写的就是这一题材。我有些欣喜,哇,作者还是个姑娘!
我兴味浓郁地打开读了起来。49天,49个小故事,十多个生活在当代美国的男男女女,人物形象和故事各不相同,展开的是当代社会的众生相。其多维度、多色彩的案例展示,既有结构上的独特性,又有叙述上的节奏感,让读者在跟随一个个心理治疗病例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这一门技术是怎么回事,从而对全社会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关注、理解和重视。虽然美国和中国国情不同,但是,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非常同意几位心理学家的意见,故事虽然发生在我们中国人并不熟悉的旧金山,却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心洞》不仅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帮助很多家庭处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职场人士提升情商的优秀读物。
旧金山我去过不止一次,表面上看去,这个城市安定、和谐、风淡云轻、生活安然,读完了《心洞》,我仿佛拂去了旧金山城市表面的雾纱,更进一步地走进了当代旧金山人、乃至当代美国人的心灵世界。
人类走进物质丰富的当代社会,基本告别了缺吃少穿的时代。而人们的心灵世界,亦即我们经常提到的当代人的灵魂健康,已经到了全社会都该高度重视的时候。
从这一意义上说,《心洞》诚不失为一本好书,一本及时的书,一本值得重视和推荐给当代读者朋友们的书。
我喜欢《心洞》。